鸡内金研究进展综述原版
中药材鸡内金研究进展
鸡内金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禽)上品丹雄鸡项下,《中国药典》收载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干燥沙囊内壁,产自全国各地。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1]。如剖开后先入水洗,则内膜不易剥离,多致撕裂。鸡内金以干燥、完整、个大、色黄者为佳[2]。
鸡内金含胃激素,角蛋白,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和多种氨基酸。具有健脾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的功效。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涨胁痛等症。鸡内金甘、平、性涩、无毒。归脾、胃、小肠、膀胱经。现对鸡内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鸡内金鉴别
1.1性状鉴别
1.1.1正品鸡内金鉴别:
正品为不规则卷片,厚约0.5~2.0mm。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老鸡微发黑),薄
而半透明,具有明显的纵条棱状皱纹,呈波浪形。质脆,易碎,经水浸泡,水澄清,无渣。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3]。
1.1.2伪品、非正品、掺杂品鉴别:
鸡内金为临床常用药,虽价格便宜,但由于来源不易且需求量较大,故鸡内金的混淆现象较为严重,掺伪品有经过加工染色而成的薄片“鸡内金”;非正品有鸭内金、鹅内金等;还有为增重而掺细沙、食用盐的鸡内金和浸水、浸醋的鸡内金。
(1)伪品:
a.用淀粉加工的假鸡内金: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薄片,大小不等,厚0.5cm。表面黄色或淡黄色,较透明。对光照视可见密布小点状气泡,无鸡内金的条状皱纹,干品质脆,易折断,断面光滑,角质样,具玻璃样光泽,吸潮后即变软,不易折断。
b.以粉皮制成“鸡内金”混入:在制作粉皮的过程中加入黄色颜料,然后用特制的模子制成鸡内金。此法制成的“鸡内金”色泽鲜艳一致,质硬而脆。炮制时易起泡。
c.以蛋白肉制成“鸡内金”混入:制作蛋白肉时加入一些物质和黄色颜料,再用特制模子压成鸡内金的样子。此伪品色泽鲜艳一致,不呈半透明状,质柔韧,不易碎和折断,断面不呈角质状,无光泽,容易鉴别。
d.以腐竹或质轻的豆制类伪品:这类性状与鸡内金完全不同,为较规则的圆筒状卷片。表面暗色,厚而不透明,有人工刮起的不规则痕迹,质胶状,经水浸泡后,有食盐及腐竹渣。断面粉性样,无光泽,无味[3]。
(2)非正品
用鸭内金、鹅内金直接混入鸡内金中:鸭内金呈类圆形碟片状,似鸡内金但较厚,厚1~3mm,色呈黑绿色或紫黑色,稍有皱纹。造假者多采用硫磺熏白,或用漂白剂漂白,
再用黄色颜料染色后混入鸡内金中[4]。鹅内金为圆片状或破碎的块片,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边缘略向内卷,边上有齿状短裂纹,质坚而脆[5]。
(3)掺杂品
掺沙掺盐鸡内金:在鸡内金用沙烫制后,不将细沙筛净或掺入食盐以加重,此法虽易被发现,但仍屡见不鲜。
浸水浸醋鸡内金:鸡内金用水或用醋浸泡后,暴晒使其表面迅速干燥,但其内部水分未挥发掉以增加重量。
1.2理化鉴别
1.2.1电泳法鉴别
按文献[6]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对鸡内金及其非正品(鸭内金)用电泳法进行鉴别对照,通过实验可以看到,鸡内金与鸭内金的凝胶电泳图谱大不相同,无论是条带数量、颜色深浅、条带位置均不相同。实验重现性好,结果可以保存,是鸡内金鉴别的比较好的方法。
1.2.2 DNA分子标记鉴别法
根据文献[7]所述,在鸡内金与非正品药材的DNA序列中选取一个差异点较多的片段,设计PCR引物,并用这段引物分别扩增鸡内金及其非正品的DNA,结果这段引物只扩增家鸡DNA,而不扩增其他动物DNA。该段引物具有特异性,可以用于鸡内金药材的鉴定。
1.3总结
对于鸡内金的伪品与掺杂品,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性状特征即可鉴别;而对于另一类混有鸭内金和鹅内金的非正品,虽然通过简单的理化性质不易鉴别,但可以通过电泳法[6]和DNA分子标记法[7]进行对比鉴别,效果较显著。
2.鸡内金炮制饮片 2.1 炮制历史沿革
鸡内金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但当时并没有记载其具体炮制内容。
南北朝时期,龚天宣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对鸡内金开始有“口父咀”的描述,这是有关鸡内金最早的加工处理方法;在同一时期成书的《集验方》中称要“烧存性”,说明在此时已经创立了烧制法。
唐朝时期,鸡内金的炮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煮汁”、“治下筛”、“蒸”、“捣”、“暴干”、“阴干”、“熬”、“炙”等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宋朝时期,鸡内金的炮制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为适应临床不同应用目的的需要,又新创了“细剉”、“净洗”、“焙”(《博济方》)、“研”、“蜜炙”(《圣济总录》)、“晒干”、“麸炒”(《三因极病症方论》)等。
元、明、清时期,在沿用前人各种炮制方法的同时,又先后发明了“煅”、“制”、“酒炒”(《景岳全书》)、“煨”、“猪胆汁浸炙”(《外科大成》)等制法,进一步丰富了鸡内金的
炮制内容[8]。
总之,在我国历史上鸡内金的炮制方法有近20种之多,但主要的传统方法是烧制、炙制、焙制和炒制。而在历代的医学方剂中,鸡内金生品入药较少,大多数都需经过炮制再入药,这一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2.2 现代炮制方法、局限及改进
关于鸡内金的炮制,古籍收载的方法有很多,又因为现代研究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理化标准及含量检测指标,所以各省对鸡内金的炮制各行其法,如《湖南省中药炮制规范》、《云南省中药炮制规范》、《江西省中药炮制规范》、《中药大辞典》等炮制标准均规定鸡内金用砂炒至膨起,即砂烫法;《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则规定用清炒法、《上海市中药炮制规范》规定清炒至焦黑色;《中药饮片炮制达要》规定用米醋作辅料清炒鸡内金(醋鸡内金);《宁夏中药炮制规范》规定生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收载清炒(焦鸡内金)、砂炒、米醋作辅料清炒(醋鸡内金)3种炮制方法[9]。归纳起来,我国对鸡内金的炮制规定主要有生用、砂炒、清炒、米醋清炒等4种方法。
2.2.1生用
将生鸡内金洗净杂质,洗净表面粘附的不洁物,晾干或烘干即可[10]。
局限:生品鸡内金为角质,质地较坚韧,生品较难粉碎,较难煎出有效成分,服用后效果不好,鸡内金的有效利用率不高,所以临床生用较少。但是生品鸡内金消癥消石作用较强,此种情况下可用生鸡内金。
2.2.2清炒
当前各医院、药店出售的鸡内金大多以清炒为主,方法是取已经净制好的干燥的鸡内金置于锅中,用文火不断翻炒,当炒至鸡内金边缘卷曲、变黄、发泡鼓起为止。用放大镜观察,炒鸡内金的表面显颗粒状或微细泡状。轻折易断,断面有光泽。
局限: 此种方法炮制的饮片存在太过、不及或生熟不均等现象。因为鸡内金为卷曲片状物,在炒制时很容易受热不均而产生上述情况。此外,鸡内金易吸潮,入锅炒制时是未干透的也会发生上述情况。
改进:炒制之前确定药材已经干燥彻底;炒制时将药材大小分等,按大小分别炒制;控制好炒锅温度,温度不要太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献[10]。
2.2.3砂烫
取去杂洗净河砂适量,用筛网筛去较大的颗粒和较小的细粉,留下大小适中的部分作为砂烫鸡内金的辅料。将细砂置于锅中加热,炒制滑利容易翻动时加入大小已经分等的干燥鸡内金,当炒制发泡卷曲变金黄色时立即取出,晒去细砂即可。炮制过程及注意事项见文献[11-14]。
局限:在砂烫鸡内金过程中极易出现“焦片”和“僵化”,这是因为砂的传热不均,局部过热或不热。同时还由于砂锅的火候不易控制,有时过热导致鸡内金边缘出现熔融现象。鸡内金再烫制过程中,容易卷曲鼓起,细砂极易被包裹或粘连在里面,最后造成筛分困难。
改进:在烫制鸡内金时首先要确定鸡内金大小分等并充分干燥,控制好火候与翻铲速
率,还要注意药材与辅料的用量比例[11、14],确定出砂烫鸡内金最佳炮制工艺[15]。
2.2.4醋炒
取净鸡内金,照清炒法,炒至发黄、卷曲、鼓起时,均匀喷洒醋液再略炒干,取出放凉干燥。每100kg鸡内金,用醋15kg[1]。
2.3 炮制工艺改进与创新
由于鸡内金传统炮制存在种种弊端与局限,所以有很多人对鸡内金的炮制方法开始进行研究,现阶段主要从炮制辅料和炮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提升鸡内金质量,进而发挥最大药用价值。
2.3.1炮制辅料的改进
17]:(1)土炒鸡内金[16,将泥土(或灶心土)打成细粉过筛,置锅内加热至80-100℃时,
投入大小分开的鸡内金炒至鼓起时,取出筛去土,即得。
(2)滑石粉炒鸡内金[18]:炒制方法同砂炒法,先将滑石粉置于锅内,中火加热,待炒至滑利状态时加入鸡内金并不断翻炒,将鸡内金炒至发黄变色,卷曲鼓起时取出,用筛网筛去滑石粉即可。
(3)盐炒鸡内金[19]:先将适量的食盐置于锅内(食盐量以炒鸡内金时能掩盖部分鸡内金为宜)用中火加热翻炒,至盐的水分出尽,温度升高,容易翻动时,投入洁净、干燥、整碎分开的鸡内金,不断翻动,炒至鸡内金表面由深黄色变淡黄色或焦黄色,微鼓起,发
泡,卷曲,质酥脆,具焦香气味时取出,筛去盐,冷后捣碎即得。
2.3.2炮制方法的改进
(1)碱水洗鸡内金[20,21]:正常药典规定鸡内金常用水洗净,干燥,再炒制、砂烫和醋炙,但这样在炮制时常常会产生“僵片”、“焦化”等现象,所以有人尝试改变净制方法。a.将鸡内金先用0.5~0.6%的36~40℃温碱水洗涤,再用清水洗净,干燥后进行炮制;
b.在50~ 60℃温水中, 加入适量食用碱(水与碱的比例为20:1)溶化,然后投入鸡内金快速洗涤,捞出放入竹筛中,用清水洗净碱液,及时晒干或烘干,在进行炮制。
此种法易于除净其表面油腻污垢,炮制品鼓起率高,质地酥脆,且煎出物含量明显提高。
(2)远红外线及微波法烤鸡内金[22]:将鸡内金净选,拣去杂质,置于不锈钢托盘(不用大小分档),均匀摊开。远红外烤箱温度调到200℃,当达到温度时放入托盘,烘烤5min。若用微波炉加工,则设置成中火,加热70s即可。此法鸡内金金黄蓬松,无僵片、焦片及炭化现象,且炮制速度快,卫生方便,但此法同砂烫法相同对酶的活性影响较大[23]。
3.鸡内金质量评价
鸡内金中含有胃激素、蛋白质、少量胃蛋白酶、淀粉酶和各种氨基酸,到目前为止,其起作用的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所以对鸡内金采用的质量评价指标,各家各有不同。
3.1可溶性蛋白
鸡内金中蛋白质是主要成分之一,刘其凤等[24]对鸡内金进行了提取与简单的分析,发现其碱提取物中蛋白质含量约占60%,而其中呈现氨基糖阳性反应的占10%左右,因此初步认为鸡内金中有效成分可能主要是糖蛋白类物质,所以在一些实验研究[15]中以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检测指标,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指标性成分进行测定,以蛋白质的标准曲线计算含量。一般情况下,生品鸡内金水煎液中蛋白含量低于其炮制品,所以可以以此对炮制品鸡内金的质量进行评价。
3.2酶活力测定
鸡内金主治食积不消、消化不良等症,有人认为这与鸡内金中含有的酶类有关,比如淀粉酶、胃蛋白酶等。所以在有些研究中就会以酶活力的高低作为评价鸡内金质量优劣的检测指标,并对鸡内金中酶的活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待找到鸡内金炮制过程中保酶活的最佳炮制工艺,如孙颖等[25]对鸡内金的淀粉酶进行理化性质研究;陆维承[26]、李传俊
[27]、吕武清[28]等人对不同鸡内金炮制品的酶活力进行测定比较,用来确定鸡内金的最佳炮
制辅料及炮制方法。
3.3氨基酸种类及含量
鸡内金富含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高,酪氨酸和缬氨酸也很高,同时,各种氨基酸的总含量也很高达到50%以上[29,30],并且炮制品中氨基酸总量与生品比较,略有变化。所以,也有人认为在鸡内金的功能主治方面氨基酸也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氨基酸也同样作为鸡内金质量评价检测指标之一。通过将不同炮制品中氨基酸含量及种类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炮制方法及工艺。如董彩光[31]通过研究炮制对鸡内金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化学成分影响来判定药材质量。
4.药理作用研究
为进一步比较和探讨鸡内金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质量和作用原理,在上述鸡内金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用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结果阐述鸡内金的药理作用,进而作为新的评价鸡内金质量的方法。
4.1 鸡内金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南云生[32]、李卫先[33]等人用小鼠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将小鼠禁食、灌胃、解剖及测量的方法,观察鸡内金及其不同炮制品对小鼠胃排空率及胃肠推进率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鸡内金及其炮制品与空白组(生理盐水)相比较,小鼠的胃排空率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肠胃推动功能有明显增强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且鸡内金及其各炮制组没有显著差异。
4.2 鸡内金对胃分泌的影响
李飞艳[34]等将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灌胃,、禁食、解剖、结扎、取胃液的方法,研究鸡内金生品与不同炮制工艺炮制品的水煎液对大鼠胃液分泌量及胃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蒸馏水)比较,各药物组的胃液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药典生品相比较,炮制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鼠胃液量。与空白组比较,药典生品组对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而各个炮制品组能显著增加大鼠胃蛋白酶活性(P<0.05);各药物组均能显著增加大鼠胃蛋白酶排出量。
4.3 鸡内金与肠道保健
迟玉森[35]等对鸡内金改善小鼠肠道保健功能进行研究,采用炭末小肠推进法计算鸡内金对小鼠的小肠推进率。研究结果表明,鸡内金提取液不同剂量组对小鼠肠道影响不同,其中低、中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而且药物组还能缩短小鼠首次排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和排便的重量,说明鸡内金具有增强小肠推进运动,改善便秘的作用,且与用药剂量存在相关性。
4.4 鸡内金对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作用的研究
马云[36]、郭晓军[37]等以家兔作为研究对象,以对家兔耳后缘动脉采血分析为研究手段,分别对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鸡内金与金樱子的共同作用下,模型组家兔的血糖、血脂均降低,肝和肠系膜质量减少,说明鸡内金和金樱子有降低血糖、甘油三酯和减少肝和肠系膜中脂肪堆积的作用;鸡内金对凝血系统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
5.药用资源开发
近几年,鸡内金的临床用药及销售需求量在逐年增加,而“药典”中记载其来源却仅为雉科动物家鸡。面对其巨大的供应缺口及利益驱使,一些伪品应时而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于鸡内金的药用资源开发被提上日程。
吕武清[38]等人对鸡、鸭、鹅内金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虽然鸭、鹅内金并未被“药典”收载,但其功效与主治与鸡内金相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使用鸭、鹅内金的习惯,研究结果表明鸭、鹅内金化学成分与鸡内金无显著差异,且部分研究结果证明其消积化食的功效还要优于鸡内金。
刘玉红等对蛋用鸡、肉用鸡鸡内金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除了胃蛋白酶分泌不同外,两者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均有促进胃液胃酸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和抑制胃排空等作用。
扩展中药材鸡内金的药用来源、扩大药用资源,对解决当前药物供应短缺、伪品混杂具有重要意义
6.药用价值及前景展望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不规律等一系列因素,使得胃病及消化类疾病高发,且此类疾病有着患者基数大(如:学生、教师、白领、司机)、分布地域范围广、不受年龄限制等特点。有研究显示,近几年胃肠疾病用药销售额一直居于药品销售总额前三位,且以2009年为例全国17个城市零售市场胃药销售规模,在排除了季节性影响后,走势均呈上升态势,市场潜力巨大。
鸡内金作为胃药中助消化类和增强胃动力类药物,应用前景广阔,且鸡内金为药食同源的天然材料,无毒无害,开发成天然保健食品、药膳、组方应用均能发挥其更大的药用价值。
7.总结
综上所述,从目前对鸡内金的炮制方法、质量评价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来看,对于鸡内金炮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其具体的炮制工艺及标准物质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其最佳炮制工艺研究和标准物质的确定上。并根据新的炮制工艺制定炮制规范,确定炮制品的质量标准,为药典标准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79
[2] 崔国静,王晓晨,贺蔷.鸡内金的炮制及鉴别[J].传统中医药,2009,7(上):38
[3] 哈丽达.鸡内金的正伪品鉴别[J].新疆中医药,2005,23(2):49
[4] 李水福.鸡内金的真伪优劣问题亟待重视[J].传统医药,2005,14(4):66
[5] 施晓.鸡内金真伪鉴别[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06,10(9):816-817
[6] 沈琴华.鸡内金与鸭内金的电泳法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512
[7] 曲萌,崔继春,董志恒等.鸡内金的分子鉴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4):3192-3194
[8] 张永清,南云生.鸡内金炮制历史沿革初探[J].中成药
[9] 陆维承.鸡内金传统炮制工艺之我见[J].传统医药,2006,15(13):61-62
[10] 李建成,牛云航.从鸡内金的炮制看分档炒炙的重要性[J].黑龙江医药,2005,18(2):55
[11] 许峰.鸡内金的炮制[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63
[12] 李金柱,刘凤芹.鸡内金炮制经验漫谈[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8):426
[13] 纪淑云,刘桂兰,徐美娟.炮制鸡内金的几个重要环节[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5,16(4):43
[14] 裘仲华.浅谈砂炒鸡内金[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4):79
[15] 金伶佳,贾天柱.砂汤鸡内金的最佳炮制工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30-332
[16] 陈江河.鸡内金宜土炒[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2(19):124
[17] 王新华.鸡内金炮制法改进刍议[J].江苏中医,1999,20(5):38
[18] 陶锡亮.鸡内金可用滑石粉炒[J].中国中药杂志,1997,9(22):538
[19] 余昭群.鸡内金炒制用辅料的改进[J].中成药,1998,3(20):49
[20] 周鹤根,王有伟.鸡内金炮制方法改进[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5,17(3):235
[21] 刁诗冬,徐同印.鸡内金砂烫前的处理经验[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0):599
[22] 张兴国,乔立新.鸡内金炮制方法的改进[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9):536、554
[23] 黄开颜,曹丽冰.鸡内金沙烫与微波处理的比较[J].中药材,2002,25(7):475-476
[24] 刘其凤,任慧霞.鸡内金蛋白质类成分的提取与测定[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4):281-282
[25] 孙颖,刘同祥.鸡内金淀粉酶理化特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4):46-48
[26] 陆维承,陆维宏,罗瑞雪.不同炮制工艺对鸡内金中淀粉酶活力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0,22(4):35-36
[27] 李传俊,楚胜.鸡内金不同辅料炮制品的酶活性和氨基酸的含量测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74-75
[28] 吕武清,马珠,彭宏俊等.炮制对鸡内金中酶和氨基酸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22-223
[29] 李泽鸿,陈丹,李振华.鸡内金中氨基酸及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24(4):20-21
[30] 李卫先,李达,李辉等.鸡内金不同工艺炮制品的氨基酸含量与酶活性测定[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4):100-101
[31] 董彩光.炮制对鸡内金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J].云南中医杂志,1994,15(6):33-35
[32] 南云生,张永清.鸡内金不同炮制品对小白鼠肠胃推进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1990,13(11):30-31
[33] 李卫先,李飞燕,李达等.鸡内金不同炮制方法水提液对小鼠胃肠运动比较的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2):100-101
[34] 李飞艳,李卫先,李达等.鸡内金不同炮制品对大鼠胃液及胃蛋白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9):2282-2284
[35] 迟玉森,马成印,邵允琪等.鸡内金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改善肠道保健功能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9,20(4):21-22
[36] 马云,董小英,刘四春等.金樱子和鸡内金对饲高糖高脂兔腹部脂肪及血糖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6):1703-1707
[37] 郭晓军,冯继光,胡克杰等.鸡内金降脂、抗凝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的实验研究[J].医药信息,2000,(4):68-69
[38] 吕武清,马珠.鸭、鹅、鸡内金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中药材,1992,16(1):14-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