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地理选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整理手写图

高一地理选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整理手写图

来源:锐游网
高一地理选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整理手写图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高: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扰动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构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同意:1力风(理论风)--旋转轴等压线,高压指向扰动.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横穿着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认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旋转轴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扰动,若就是曲线旋转轴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将近地面的风,受到气压梯度力、地转回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0、水平方向相连地面冷的地方——横向气流下降――低气压(气旋)——阴雨 1. 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就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脆弱地带入侵或燃烧地表,加热凝固而变成(侵入岩--花岗岩;燃烧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

2)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石灰岩)。 3)变质岩就是分解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变成(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风化、冲刷、运送、沉积、晶化成岩),内力促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六大板块(挤压、消亡—山脉、海沟、岛弧;张裂、生长—裂谷) 3)岩体成山,南坡成谷;岩体成谷,南坡成山

4)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5)断层,沿脱落面两侧岩块错位,工程建设突遇断层修整或躲避(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小断崖;下降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上升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水蚀地貌:水流并使沟谷加高增进(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横断山地)

2)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3)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4)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4. 大气熔化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地球大气熔化必须经过太阳辐射、地面稀释、地面电磁辐射、大气稀释、大气逆电磁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吸热。

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4)大气稀释地面电磁辐射后以逆电磁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著保温促进作用;存有云和湿度小时,大气逆电磁辐射可以进一步增强。

5)大气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

5、水平方向相连地面热的地方—横向气流下陷――高气压(反气旋)——阳光明媚 6、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7、源自低纬的气流——高气压 8、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9、源自海洋的气流——烫

10、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两种性质相同的气流碰面——锋面——阴雨、风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并使学生介绍三圈环流的构成;认知气压拎、风带的构成,介绍其原产规律; 二、教学重点

认知气压拎和风带的构成及原产规律; 三、教学难点 气压拎和风带的构成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老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热流环流,那么热力环流的过程怎么样呢? 学生提问:

老师:对。(简述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最简单的一种形式,那么大气的运动有没有规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拎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1)定义:具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作大气环流。 2)意义:

(1)母廖氏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获得互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原产。

(2)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老师详述其过程和意义)我们晓得不考量其他因素,全球的气温从赤道至两极就是递增的。赤道地区气温低,两极地区气温高,那么我们根据热流环流的原理赤道和两极地区就存有一个环流。 二: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表就是光滑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照射赤道。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单圈闭合环流 顺利完成书本36页的活动

2.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球静止不动;而是不停自转——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地球不停公转——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三:三圈环流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在大气的运动过程中会形成风带和气压带,而风带和气压带是对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单圈环流的构成过程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差异、地形高低起伏等因素的情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与极地处的对流层厚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同一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构成过程

由于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

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

气压减少,构成了副极地低气压拎。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有着高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全球共构成了7个气压拎,6个风带。 3.气压带的成因

气流的下降和下陷构成了扰动或高压,我们在前面自学热力环流的时候晓得由于将近地面的熔化失衡引发的气流下降或下陷是因为热胀冷缩,那我们现在来看北半球。赤道低气压拎和极低高气压拎的构成与热力环流气流的下降和下陷的原理是不是一样啊! 学生:一样 老师:热力原因

老师:那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呢?? 学生:动力原因

老师:我们知道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是低维暖气流和高维冷气流在北纬60°近地面相遇迫使暖气流上升,而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是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在北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都是因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老师:那么我下面来看全球的气压拎和风带的和暖和冷暖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们来看赤道低气压拎和副极低低气压拎,由于它们在横向方向上属下陷气流,可以增添降水,因此比较湿润,但是一个维度低,一个维度高,因此赤道低气压拎气温低,而副极低低气压拎气温炎热。

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干燥。 极低高气压拎维度低炎热,副热带高气压拎维度高,气温低。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及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的物理性质怎么样啊。

学生:(提问) 老师:很好。

老师:我们在前面自学了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我们自学了太阳照射点的移动,那太阳照射点的移动规律就是怎么样的呢?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完全正确。太阳照射点从6月22日至12月22向南移动,12月22日至第二年的6月22日向北移动,那么气压拎和风带可以不能也移动呢! 学生:不会

老师:我们来看书本38页图2.11,看看气压拎和风带的移动是不是规律。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风带气压拎的季节移动实际原因就是太阳照射点就是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致气压拎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并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就是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老师归纳:把这节课的内容简单的梳理一下

老师:现在大家把书上到38页看看活动1。我们叫做同学们把三圈环流的过程在地球仪上展现一下。 学生活动时间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条件 2、过程 3、气压带的成因

4、气压拎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