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常常,我们看到这样的“优质课”“公开课”:不管教学活动多么的新颖多样,教学内容多么的丰富深厚,教学问题多么的繁杂深刻,学生总能配合默契,精准回答,整个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通畅而精彩。而在我日常的教学视导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一个接一个,却浅显到一问学生就能作答;即使是有些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总能顷刻化解或在小组交流中迎刃而解,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听后看后,我却心生疑虑和担忧:学生真这么能干吗?还未能或未能充分进入文本细细读悟就能对答如流,这是学生真实的思维成果吗?显然不是。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因为赶教学进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常常喜欢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群体的思维代替个体的思维,以参考书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教学进度跟上了,教学顺畅了,但却缺失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训练。
因为这样进行语文教学,我们很难听到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更难听到学生独到的、深刻的看法,我们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当收音机,考试阅卷时更为学生不能准确答题而埋怨、生气,为学生习作的肤浅和主题的缺失而烦恼,却忽略了我们教学中的问题:没有真实、扎实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活动,已经让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自然会出现思维肤浅甚至不正确的情况。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能达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教学目标?!
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她)才能掌握教材。所以,理解与表达,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给足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
语文课堂上朗朗的书声必不可少,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充满智慧的发言则更令人欣喜。
课堂上,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批注、勾画、圈点,进行深度的感悟,才能产生个性的、透彻的认识、看法。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需要必要的时间。不同学生思考的速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快,有的慢。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耐心等待,巧妙巡视,细心观察,掌握进度,待大多数学生有了思维的结果后再行教学,万不可为赶时间而蜻蜓点水,作作样子。
二、营造学生潜心会文的氛围
氛围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人置身于一种特定的氛围中能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潜心会文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在思考的世界里,与作者、作品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受感染,明事理。
要保证学生潜心会文,教师要重视学习环境的布置,如教室淡雅的色调,张贴鼓励思考的名言;课堂上,教师要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但更要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习惯;既有适度启发和耐心的观察,更有耐心的期待,要尽量减少一些干扰学生思维的行为,如频繁走动、不必要的说话打岔等,给学生一个能静下心来读书的空间。
三、教给学生有效思维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通过读作者,读相关作品帮助理解所学教材;通过词语串联法、合并段意法、提问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分合法、替代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解词法;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含义;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对某一段文字的画面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让学生在方法习得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能力。
四、掌握学生思维训练的原则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并遵循此原则扎实开展思维训练。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观念,是一种先进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见,鼓励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
2.激励性原则
要明确思维训练的目标,要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其思维成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成果的愉悦。
3.客观性原则
要依据教材、课标的要求,公正评价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和学习,保护思维积极性。
4.循序渐进原则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通过学生长期学习,不断思考,以及各种激励措施逐渐感染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5.全员参与原则
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实地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6.因材料施教原则
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水平,教师既要有总体训练目标,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思维训练的目标,分层要求,区别对待,保证学生思维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设计引发思考的有效问题
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中问题的设计。问题要有价值,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要“精炼”,简洁的问题学生易记住;问题要“准确”,问题清楚明白,学生易读懂,才能保证学生思维有方向;问题有“梯度”,学生通过努力读书能解决。
六、善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理答能力。所谓理答,就是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分析、过滤、指导、纠正、启发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成果带来的愉悦体验,调动其思维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精深思维的引领,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七、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活动形成思想。”在活动中,学生思想最易积极表现,而思维也最灵动,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极能在各种活动的结合中实现。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它们会刺激思维过程活跃起来,只要点燃这种火花,儿童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
为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积极开展语文思维活动。如“实物鉴赏”“趣味知识竞赛”“谜语竞猜”“演讲比赛”“辨论会”等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组织好班级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阅读能启智。首先,教师要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即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让阅读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其次,大量的读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见多才能识广,作者作品以及作品中人物所反映出深邃的思想,人生智慧,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教师要组织好班级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