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1
・论 著・
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继波
(湖北监利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荆州 433300)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双盲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5/10 mg),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贝那普利片(10 mg),共治疗6周,观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结果 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8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 ,优于单药联用。
【关键词】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75.1.03
Efficacy analysis of compound amlodipine benazepril in elderly
hypertensio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People’s Hospital of Jianli County,Hubei Province Jingzhou 433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pound amlodipine benazepril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Method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method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as divided into 50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5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compound amlodipine benazepril tablets (5/10 mg).Patients in the group were given 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5 mg) + benazepril tablets (10 mg) for a total of 6 weeks to observe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6%.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Conclusion Compound amlodipine benazepril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as a clinical effect,which is superior to single-agent combination.
【Key words】Compound amlodipine benazepril;Elderly essential hypertension;Clinical efficacy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血压的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呈逐年上涨的趋势。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指无法通过现代医学检验手段明确查出导致的血压升高的原因。原发性高血压已经上升为一种全球流行的心血管疾病,其多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患者血压很难控制到正常水平,常导致心力衰竭、冠心病、脑梗死、肾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危险因素。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情况也不容乐观,仅有13.8%可以控制在正常水平[1]。因高血压导致的并发症使老年人的致死率、致残率明显增高,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医疗费用。高血压并非单一因素引发,多数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心血管综合征,包括遗传因素、致病因子或患者自身的生理指标,因此临床治疗也需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多种降压药物综合治疗的方法[2]。研究表明,目前比较科学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方法是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与多种降压药物共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升高。同时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表明,能够督促老年人定期测量血压,改善其依从性,长期坚持治疗,把血压控制在平稳衡定水平也能有效的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3]。由于多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相对较为麻烦,多数患者很难长期坚持。研究表明,单种复方药剂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中老年患者的依从性[4]。本研究通过
临床实验的方法,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现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降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WANG Ji-bo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选择100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的在我院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体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系统疾病、钙通道阻滞剂禁忌症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在100例患者中,男69人,女31人,年龄60~76岁,平均70岁,患病史1~20年。将100名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分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人,其中治疗组男32人,女18人;对照组男37人,女13人。治疗对象在治疗前两周不能服用任何降压相关的治疗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在100例患者停服降压药2周后,每日在上7点,给治疗组患者服用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每日一次,单次服用量为1片;对照组患者同时服用氨氯地平片和贝那普利片两种降压药物,每日一次,单次服用量为各1片,服用周期为6周。在服药期间,督促所有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减少钠钾的摄入量,不吸烟、饮酒,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减缓精神压力等。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75 期2019 Vol.6 No.75
1.3 血压测量方法
使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在患者安静休息10分钟后,测量右上臂血压。取坐位,以Korotkoff第I相及第V相消失音分别作为收缩压及舒张压值,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2次读数相差5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应再次测量,以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1.4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1周和治疗6周后血压平均值进行比较,按卫生管理部门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治疗前血压取服药开始前1周非同日3次血压均值,治疗前后均做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 、胸片检查。
1.5 疗效判定标准
舒张压、收缩压的下降程度;血压控制率,即达到降压目标(BP<140/90 mmHg)的患者在中总治疗人群中的比例;不良反应。老年患者(>65岁)的降压目标是低于150/90 mmHg。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
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比较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 SBP 分别为(156.21±10.38)mmHg和(154.58±11.43)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下降程度分别为(20.01±9.45)mmHg和(15.56±10.09)mmHg,治疗组SBP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BP分别为(96.39±5.13)mmHg和(92.96±4.63)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BP下降程度分别为(16.11±5.05)mmHg和(12.02±5.56)mmHg,治疗组 DBP 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血压控制率比较两组血压控制率(BP<140/90 mmHg),分别为86%和8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例数(n)
5050
收缩压(SBP)(mmHg)治疗前(156.21±10.38)(154.58±11.43)
治疗后下降程度(154.58±11.43) (15.56±10.09)
舒张压(DBP)(mmHg)治疗前(96.39±5.13)(92.96±4.63)
治疗后下降程度(16.11±5.05)(12.02±5.56)
2.3 不良反应比较
用药期间,治疗组出现干咳1例(2%),对照组出现干咳2例(4%)。未发现头痛、头晕、水肿、皮疹等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未影响继续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n,%)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有效(n)
4340
无效(n)
710
有效率%8680
3 讨 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中老年是高血压的高发群体,容易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冠心病、脑梗死、脑溢血等,增加了中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概率,对中老年人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或病残的概率。目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概率已经占到高血压患者的90%,但是由于受经济文化差异、城乡区别和症状不明显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水平低,依从性差 。降压药物的目的是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保护器官受损,降低致死率、致残率,降压达标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至关重要。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都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原理是抑制
钙离子通过钙离子通道跨膜进入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扩张外周动脉,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5]。贝那普利片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抑制ACE,使血浆血管紧张素II降低,进而引起血管加压活性降低和醛固酮分泌减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 (5 mg/10 mg)对轻中度老年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控制水平明显高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有70%已经达到了正常标准,而治疗组服用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5 mg/10 mg)后,其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药联用。除了药物的疗效性外,对于老年人而言依从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单片复方制剂使老年人服药更方便,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老年人,随着经济发展及大量农村人进城务工,农村大多数老年人均是留守老人,对高血压的认知、对药物的服用方法知晓率都很低,因高血压致卒中和冠心病患病率高。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也是提高血压的控制率的重大举措之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使用复合制剂和单药联用的两组药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比较安全。其中有极少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微的咳嗽的症状,停药后自行消失,但程度较轻,患者可以忍受,并没有停止服用药物。服用降压药的另一个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水肿,CCB(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各种年龄段和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具有扩张血管降压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血管外周阻力增加,使患者出现水肿等不
(下转8页)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8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75 期2019 Vol.6 No.75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SLEDAI评分提示患者均处于狼疮活动期,其中42例(70.0%)为中度活动,18例(30.0%)为重度活动。同时检查结果显示,患者ANA均为阳性,其中抗双链DNA阳性36例(60.0%),抗心磷脂抗体阳性20例(33.3%)。
2.2 眼部病变情况60例患者中32例单眼病变,28例双眼病变,共累计88只眼。未表现有眼部症状4例,其视网膜病变是通过眼底常规检查发现,其中56例患者均存在视力下降,其中因视力下降作为SLE发病首发症状就诊14例。60例患者中视力在0.1~0.5之间44只,视力在0.5以上28只,视力在0.1以下16只。表现为视网膜棉绒斑60只,视网膜出血44只,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0只,视网膜脱落12只,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8只,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2只,视网膜神经萎缩2只。
2.3 治疗和预后所有患者均依据情况给予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网膜出血进行局部治疗。其中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者1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渗漏较严重者4例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46例患者症状获得改善,14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
底病变检查,以尽早发现视网膜病变,通过治疗保证血管再次通常,尽可能恢复患者视力[5]。
依据本研究结果,临床中SLE患者通常在SLE病症活动期出现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的出现和狼疮活动关系较为密切,但和病程长短关系不显著。SLE极易对患者其他系统和器官产生累及,最常见的是皮肤[6]。SLE患者视网膜病变主要类型是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棉绒斑、视网膜静脉阻塞,其中SLE患者合并视网膜血管阻塞后,很可能同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进而严重威胁患者视力。
综上所述,视网膜病变会严重影响SLE患者视力,并对多器官造成累及,患者通常病情发展迅速。所以合并视网膜病变的SLE患者,尤其是活动期患者必须接受眼底检查,在明确诊断病情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育新,李毓敏,王新昌.伴发视网膜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的临床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8,28(4):368-371.
[2] 吴红华,李 田,王颖芳.系统性红斑狼疮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
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2(12):1416-1418.
[3] 程 杰,熊 飞,郝晓林.SLE伴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J].国
际眼科杂志,2018,18(5):941-944.
[4] 杜 虹,陆慧琴,戴荣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眼底病变评估和分型
[J].眼科新进展,2017,37(8):766-769.
[5] 周乃慧,王宝涛,沈 伟.以眼损害为首发表现且无皮疹的系统性
红斑狼疮[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41(2):96-98.
[6] 黄 飞,肖 韬,林宝仁.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视网膜病变病二例
[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7,29(3):293.
3 讨 论
SLE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缺乏典型症状,通常是在接受眼科检查后发现患病,并且眼底病检查也是掌握SLE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3-4]。本研究中,未表现出眼部症状患者4例,是在接受相应检查后发现发现,其余56例患者均存在不同长度视力下降,其中因视力下降作为SLE发病的首发症状就诊者14例。所以,临床中应针对SLE患者定期开展眼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2页)
良反应。研究表明CCB(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可以联合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压药物使用,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缓解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水肿,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本次实验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服用药物后都没有出现水肿等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两组药物都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严重不良反应,但复方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对高血压的控制率高于单药联用,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
业委员会.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7).
[3]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
家共识[J].第3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2011,9(1):1-5.[4] 李 媛,林 青.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
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
[5] 孙忠实.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与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6).
[6] 赵连友,冯颖青.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
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1):19-25.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7(6).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
本文编辑:赵小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