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助推作用

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助推作用

来源:锐游网
第35卷第1期2014年3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HigherEducationStudyEdition)

V01.35No.1

Mar.20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助推作用

林晓峰

(闽南师范大学办公室,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包括古代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和中国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

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就要充分融合吸收各种文化传统的合理成分,结合新的时代内容,创造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作者简介]理研究。

[基金项目]

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重点项目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SSl201)。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从形态上说,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1]从内容上说,文化传统包含古代文化传统、以来标举的民主、科学的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文化传统累积的是国家的民族性和文明性,要在大学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情感根基和底蕴作用,将文化传统的内容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蕴含着以整体为先的文化价值取向。儒家提倡“天下为公”、“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主张先公后私,先国后家,认为只有那些对社会整体利益起增进作用的行为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要求“爱利国”、“爱利天下”、“爱利万民”,将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行为的重要道德准则。法家在论及“公利”与“私利”时,主张“去私心,行公义”,也将“公利”摆在绝对优先的位置,同样体现着鲜明的以整体利益为先的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传统重整体利益的价值观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老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现出接纳和认同。不论是时期的同仇敌忾还是建设年代的万众一心,不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心一意搞建设,同心同德谋发展”还是抗震救灾时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重集体利益的思维方式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全体中国人。正是在这种以整体利益为先的心理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显示出广泛的群众动员基础和强烈的精神感召力,“”一经提出便在全国上下引起热烈反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指在中国党领导下,走中国特

一86—

林晓峰(1957一),男,闽南师范大学,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

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I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重视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个共同理想,就要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超越个人本位的利益考量,凝聚全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团结一致、攻坚克难。要在大学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统一于时代进程中,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凝心聚力,共同实现。

(二)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传统.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儒家文化传统是影响我国最深刻、最久远的文化传统,以儒学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对团结统一、精忠报国等爱国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以来,服膺儒学的士子文多怀着济世安民的政治抱负,毕生践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关心社稷、忧国忧民。这种身任天下、担当道义的爱国情怀和精神追求已衍化为中国古代“士”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从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丽道远”到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从班固的“爱国如饥渴”刭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明朝东林党人倡言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十分丰厚的,但追根溯源集中表达于《周易》上的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发展成了革故鼎新、自主、艰苦奋斗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发展成了以人为本、团结和谐、海纳百川和协和万邦的人文道德精神。

从文化经典上追根溯源,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素来就有自强不息、刚健日新的思想品格。《周易

文言》中就有“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变通趋时之说,强调人类要自强不息、孜孜以求、锐意进取、与时俱迸;《周易艮彖》提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要求人应根据时势行止合宜、不失时机、见微知著、因时变革;《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不断革新,这些思想都贯穿了“变”这一革故鼎新的核心观念。从具体的社会实践来看,中国历代变革多以《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理论依据。几乎所有的改革家都提倡因时变革,试图通过变革找到发展的通途。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不断革新的精神传统使中华民族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也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提供了内在理论支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是的实现主体,他们思维活跃、受到传统的束缚较少,创新意识较强。因此,在大学生中弘扬自强不息、刚健自新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唤醒大学生完善自我、励志成才的自觉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

f四)中国古代。知耻”的文化传统和强调心性磨练与节操陶养的伦理倾向为建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t要的教育范式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为“士”的条件之一。战国时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礼、义、廉、耻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四条纲维。北宋欧阳修进一步阐发“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礼、义是统治人民的根本大法;廉、耻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节操。孟子也强调知耻的重要性:“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能没有耻辱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耻辱是最可耻的。明代大儒顾炎武引用孔子的话说,所谓圣人之道,就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既要广泛地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和天下之事,又要用羞恶廉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可见,“知耻”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传统,“耻”就是指操守气节,不为可耻之事折腰,是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

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文化传统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养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尊严与民族利益,自强不息、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精髓。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激活

文化传统中富含的爱国因子和家国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爱国主义化为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促使其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有所担当,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来。

【三)中国文化中自强不息、喇健日新的精神传统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内在支撑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根植于传统,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的深层根基。[z1

2006年访美,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

一87—

“知耻”本身并不是立身处世的终极目标,而是为了导向更高的道德价值,“知耻”然后才能“求荣”,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苟子认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陆九渊说得更明白,“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义”与“仁”成为儒家求荣的最高境界,君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古人认为美德可以通过道德学习和修养实践获得,远离耻辱必须从修身抓起,一是要注重心性磨练,要诚心正意、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养气”,通过精神上的克己、正心、诚意、慎独等,达到个人精神上的和谐状态,这被儒家视为“内圣”;二要注重节操陶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要利物厚生、达人立人,达到“外王”。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从心性、修养层面深化了道德的主体精神,又结合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具体状况,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知耻求荣教育为起点,唤起其最基本的道德自觉,使其坚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加强个体道德品质的塑造,促成社会道德风气的养成,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现代人格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时期大学生。

总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精华值得很好地发掘。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中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符的观念,应批判继承。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3比如,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就是需要剔除的糟粕;“孝”的观念也应批判继承,“孝”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而是要以“义”为标准,合乎道义的才能听,不合乎道义的就要据理力争。法家学说中的“尊君”、权术思想,道家学说中的“守拙”、“贵柔”、“无为”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中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才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构建出能够反映国人共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Eli

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伟大爱国运动。“民主”和“科学”是运动中标举的两面旗帜,虽是从西方“拿来”的,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压迫和封建产生了很大冲击,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求实、重民等合理思想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并最终演化为我国现代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在洪流里,高举民主的旗帜,就是要唤醒中国人民的主体意识,组织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自身的,从而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高扬科学的旗帜,就是要号召人们冲破封建愚昧的思想牢笼,探寻指导实践、改变命运的科学真理,掌握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1可以说,从“”起,中国思想的主潮才进入现代。“”是一场思想大的运动,是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大大向前推进的运动。运动号召爱国进步、倡导民主科学的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优良传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o

Es3

文化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正确的引导人,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树立起引领全社会的精神旗帜,而文化传统中提倡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无疑为此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须号召大学生继承光荣传统,弘扬爱国主义,追求时代进步,增强主体意识,掌握科学真理,团结一致、攻坚克难。

三、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绘就了政治底色

文化传统是指以中国党为代表的先进分子、仁人志士在争取民族、人民斗争中,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总

和。

传统是中国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与文化传统在政治基础、理想信念乃至

崇尚的精神风尚方面都高度一致,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崇尚的精神风尚也高度一致,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核心。爱国主义是以来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党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人民推翻了包括帝国主义在内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人民的胜利。中国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艰苦创业

二、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注入了现代性启蒙元素

运动是由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担当先

一88—

的时代精神。[61其中的精髓依然是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动力。同志曾经讲过“在长期的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71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宣传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文化传统,有助于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抵御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的影响,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生了解中国特色,才能使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道路的信心。[s]高校肩负育人的重任,应深度

动员教学、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力量,整合联动,同心协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其为大学生所认识、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将文化传统的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激励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高校利用文化传统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既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坚持古为今用,

又要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扬弃,充分发掘

并激活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极因素,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时效性,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选择水平,帮助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重视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大学生中传播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赋予时代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形成文化认同、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三是借鉴古圣先贤之道,传承经典文化,引导大学生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校正、树立与巩固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所必需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激发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呼唤道德回归,实现道德自律、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国家、社会和谐建设的同步推进,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落地生根。

四、弘扬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推动大学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33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土壤和思想源泉。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而成。我们应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开发我国古代优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三种特有的文化资源,充分融合吸收其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造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建构出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优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要利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阐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如何“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总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和“三个独特”。他说,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三个独特是指“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只有让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友谊.王杰.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刀.中国

党政干部论坛,2007,(5).

[2]百度百辩.改革创新[EB/OL].http://haike.baidu.corn/view/

3153726.htm.2013一05—07.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口].求是,2007.(21).

[4]南宣.继承传统实现共同梦想[EB/OL].南开大学网站ht—

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3/05/05/000122

576.shtml.2013一05—05.

[53徐长山.文化传统中的否定性环节[J].唐都学刊,1996,(z).[6]刘家贺.运动以来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口].沈阳航空航

天大学学报,2012,(6).

[7]李炳论.传统教育与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浅析[J].科技

信息(科学教研),2007,(17).

[8]*.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撅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

华同http://news.xinhuanet.corn/polities/2013—08/20/c—

1170214.htm.2013—08—2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