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建设

谈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建设

来源:锐游网
教育管理 谈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建设 吴桂杰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3)Ol一0138一O1 摘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建设的理论研究,引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 构成、特点、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具体形式等方面对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理念建设的理论研究,引导校园文化健 康发展,我认为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将思想政治工作植根于文化 些非主导的社会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校园里出现了 “厌学风”“赌博风”等不良的风气。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视而 不见,也不能同意与流行的这些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但应站在教 一活动中,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它通过各种文化和艺术在 建设校园文化的行为或公益活动等反映出具有广泛性、信息性、娱乐 性、哲学性,深刻激励和影响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产 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校园文化的管理,教育人们如何“以 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 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构成与特点 1.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 注重人的潜能为重点,追求人与环境相结合的方面,科学技术和设备 结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的内容管理科学的终极目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为一个学校的自身发 展过程和积极的文化管理模式,它涵盖了学校的长期的校园风格,优 良的传统概念,以及学校的风气,学习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是综合反 映一所学校育人质量的体现。 2.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是在学校发 展过程中物化的形式。这是一个前提和条件建设,校园文化,精神和 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它也被称为载体文化。它的特点是物 化的空间,主要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可以大致分为: (1)基础设施 文化(2)制度规章文化(3)环境布局文化。 3.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文化有自己的个 性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多样性。这主要体现在: (1)参与校园 文化对象的多层次性。 (2)校园文化的多样性。(3)丰富校园文化 的内容。第二是时代性。文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有一定程度 上反映的时代特征,在过去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精神文明建 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校园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肯定会更解放和日 臻完善,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第三是可塑性。校园文化可扩展性的 形式和内容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如何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是主导、是决定性的因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校园 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1.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生的 形式。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寓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活 动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 自治原则: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题。因此,由学生自己独立的 组织,自主安排,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自己的才能,让 他们自己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觉地推进自我管理的有 效实践,并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积极扶持与正确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自治 的原则,并不意昧着教师不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应从更高的层次出 发,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给予大力支持,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关 心,尤其是在心理,生理和专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2.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整改粗俗的: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和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 138 I时代报告2013年1月下 育的高度,关注和批评,予以整改,坚决抵制。 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着”三多三少”现 象。既: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 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而能拿出去交流的节目少。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参与 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想法是,以满足他们 的需求更高层次的追求,努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使其接近或 略多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3.以人文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 铸造学校的灵魂,加强学校精神建设:正如上面提到的,校园文 化建设的重点是精神文化建设(包括教风和学风)精神和文化建设是 关键环节。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是加强学校精神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和主要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必要 的,它可以规范行为,为学生开启智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 校风建设,首先使学生充分参与,并通过民族精神大讨论的形式,使 他们积极参与精神气质的提炼和制订中来,以满足他们得要求得到尊 重,集思广益,民主决策,使之更加全面,更加自觉地理解和贯彻的 校风精神。二是从新生抓起。利用学生对学校的新鲜感新生对学校的 情况了解“相对空白点”,及时对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 育,法律教育和学校的历史教育观。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文明理念 和道德约束力教育。第四,取决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把“教书 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榜样”作 用,刺激感化学生,以促进建设优良校风。 精心策划,以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布置上, 应根据道德教育任务处理和优化,努力让学生的美感,起到约束、娱 乐、传承和辐射效应。一个充满民族文化和艺术美的校园环境是有吸 引力的,是学生熏心启智的无声教科书。因此,精心策划,以建立以 人为本的校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外部环境和设施,充 分体现了培养的育人作用。其次,是精心设计的走廊文化,根据道德 教育任务选择和处理,根据教育原则,经济性原则,创造一个优雅的 和适当的,全面的教育,艺术的氛围和环境。三是要加强教室文化建 设,教室内环境的布置是学校整体环境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室 里设置丰富,健康的教育环境,学生耳濡目染受到道德氛围的熏陶。 营造社班级团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班级和社团文化都是学生自 己动手设计完成,是学生自己的文化,因此,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 人文优势,营造班级和社团文化,注重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营造班级和社团文化,要以人为 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发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每个学 生都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主人翁。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主管理 中达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目的。营造班级和社团文化,教师要予 以积极的引导把我方向,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新 阵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学 校校园文化理念的探索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影响就像那知时节的无声细雨,悠长而久远。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济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