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深秋。一日下午,与友人游一山村庙刹。沿石阶拾级而上,林木阴幽;堂宇之中,供奉佛、道诸神像,端肃庄严,高立在上,令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求得心灵之慰籍。环顾四处,此庙宇处山坡之上,丛林之中,掩映其间,虽无雄伟大殿之姿,却有小庙雅静之趣。西面阴坡树木幽深,东面阳坡林叶染红,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是红艳似火,霜林如醉。远望对面,山壑耸然。村庄坐于山脚,蜿蜒的柏油公路与干涸的河道并伴山脚而走。偶尔可见行人和车辆,虽小而历历在目;间或有鸡鸣狗吠传来,声远却清清在耳。仰首极目高天,蓝天白云悠悠,顿觉身心俱远,胸旷神清,诗意豪情,油然而生。
庙宇游客不多,三三两两,无非借庙赏景,拜佛求心,因此香火算不上旺盛,但也不算冷清。庙宇中有不少执事人员,皆村民装扮,无僧侣服装。至此心想:此无非是村民发展经济,造境揽客之举,即时兴之旅游开发是也。
有一新建不久九层宝塔,立于山坡高处,望之俨然。朋友言曰:吾前不久已登过一次,中亦有神像供立。按佛家规矩,塔有多高,佛有多高。前时于南方见一塔,佛立塔中,佛顶至塔顶。而此塔中神像高仅及第一层,不妥。听此言,吾亦轻之,且已感疲顿脚累,故与友人皆不登,遂于庙宇旁边平坦处坐下歇息。
见一执事村妇,中午模样,青衣黛面,素朴整洁。问之:“本地人吗?”答曰:“不是,邹平人。”当听其口音,也知道不是本地人,但估其年纪,恐早已有家室,且孩子不小,心中便有疑问。直问似觉不妥,
1
就迂而问之:“家在这里吗?”答曰:“不是,家在邹平,自己在这里。”更疑,又问:“这么远,怎么来这里呢?”笑答曰:“与佛有缘。”听此,友人大笑,吾亦怦然心动,自觉禅机顿现,不敢轻视之。此时再看来往忙碌之执事村民,皆无忧忧之色,而有恬然自适之情,方觉先前之想真是浅薄了。
此生游历过许多风景名胜和庙宇道观,俱是游人如织,香火鼎盛,然唯此处庙宇,隐埋于山野之中,不为众人所知,小则小矣,却于我印象最深,全赖那村妇一语:“与佛有缘”。自觉此生与人对话无数,无有比此精彩者,这便是禅宗之“机锋”法门吧。古有言“道存民间”、“礼失而求诸野”。自此,我对凡夫俗子、平头百姓、引壶灌浆者流,再也不敢轻视了。正如新任文联主席孙家正所言:“我对他们怀有敬畏之心。”此行能有此领略,我也算是“与佛有缘”了。
稍歇,与友人沿来时台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下。至山下公路停车处,此时夕阳已被对面山尖挡住。回头望庙宇宝塔,其上至峰顶始有光照。忽觉暮色苍茫,凉意袭身,遂急催友人驱车出山。一路回家无事。
记于2006年10月,淄博。同游者同事董君、二李君、刘君,同学房君。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