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答:“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 “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这种 “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我在农村学校教学,发现农村小学很多教师都处于高原期,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表现懒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久而久之,成长中的高原期越拉越长。大部分处于高原期的教师拥有不少的教学经验,可是他们大多长年累月沿用发黄的教案上课,不求改变。这些教师很少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只是关心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分析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没有因材施教。每个班的学生,每一届的学生都用一个教法模式去套,必然造成教育教学的停滞不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停滞就不奇怪了。另一方面的教师表现为事倍功半,在教学中感到很迷茫。这部分教师平时工作表现认真,常常看到他们勤劳的身影,但是却不见他们的教育教学有大进步,甚至没有进步。这类教师常常感到困惑,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大的进步呢?
在不少的农村小学和乡镇小学中,教师中间的这种高原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很多老师的高原期已经很长了,始终还看不到突破的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要克服 “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我认为做到以下四点很重要。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很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 “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或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产生 “高原现象”后,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认识与做法会给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带来一定的困难。当教师个人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积极面对,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2、努力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造成教师产生 “高原现象”的原因千差万别,如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可能是因为对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 ……当在专业成长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3、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敬业精神、自我发展需求、自我钻研与对教育、教学反思密不可分,教师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钻研与努力。此外,寻求教研组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4、进行“高效课堂”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在“高效课堂”中不断进步。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育心得体会,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努力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要预防和解决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多渠道来解决,而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才能促进教师职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