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考试资料
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他对甲骨文、殷周铜器铭文、汉简和古代文献的综合研究方面。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一开始比较注重文字的分析和寻求卜辞中的礼俗。后从青铜器断代研究中得到启示,从断代入手全面研究卜辞。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为《殷墟卜辞综述》。该书是甲骨学史上少见的较早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著作。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看,其中的“文字”“文法”两章最为重要。在“文字”一章中,他概述了以前诸甲骨学家对甲骨文的考释方法,同时他还对汉字的起源及构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密切联系汉语特点开查汉字的构造。在“文法”一章中,他提出卜辞是研究中国语法史的最早材料,可以从中开始寻求汉语语法发展的规律。该书对研究古代史地、语言文字和考古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他在铜器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西周铜器断代》其中详细记述了不同时代的各类铜器98件。每件都记录了全篇铭文的释文,并加以详尽的诠释,有的甚至史逐字逐句地讨论。所以其中包括许多考释文字、词语,探求语法规则及语义的资料。这对研究上古汉语及汉语史很有参考价值。 2、郭沫若
其成就突出地体现在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的研究方面。郭沫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古文字为工具,以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为史料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古代社会。他研究甲骨文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甲骨文合集》等。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运用甲骨文资料,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在史学界影响很大。文中开创性地利用古文字材料系统地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卜辞通纂》是一部关于甲骨文字全面精选总编通释的著作。依内容分为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杂纂等8类,且每类之后都有小结。这对于研究历史、考古、古汉语、汉语史等的读者都非常便利。书中考释多有创见。《殷契粹编》选印了收藏家刘体智所藏的甲骨精品1595片,并加以分类、考释。它与《卜辞通纂》可帮助初学者认识甲骨文字,理解词义,学习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在金文研究方面,他首先确定了厘定器物年代的尺度,找到了贯穿所有青铜器“历史的串绳”,从而建立了此项研究的科学体系,这是他在金文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金文研究的主要著作有《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文史论集》《金文丛考》。石鼓文的研究为郭沫若古文字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石鼓文是我国现在最早的刻石文字,发现于唐初。他著有《石鼓文研究》一书。 3、罗振玉
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是甲骨学的奠基者。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①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后编》等书。1933年又编著《殷虚书契续编》。同时他还编有《殷虚古器物图录》及《附说》各一卷。 ②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洹洛访古游记》中,他记载了殷虚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③他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于1915年在《殷
1
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④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⑤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著有《殷文存》《秦金石刻辞》《贞松堂集古遗文》,收录以前诸家著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收录当时见到的已著录和未著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释》;他搜集整理汉晋木简,著《流沙坠简》《流沙坠简考证》等书。此外,他还著有《干禄字书笺证》《俗说》《集蓼编》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郭沫若语)。 4、董作宾
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着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二、列举所见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和秦国的文字资料有哪些?战国文字有什么特点。 P52—57
三、谈谈《说文解字》一书的价值和不足。 价值:
1、现在让我们就《说文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①《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②《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③《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④《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汉字,而许慎首开研究汉字之事,功莫大焉。
2、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3、《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
2
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不足:
1、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和观点。在《说文解字·叙》中有:“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从其解释当中,我们不难体味到其浓郁的阶级立场和维护封建统治的观点。由此窥一斑而识全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其他的作解也显露其鲜明的立场。
2、使用语言资料的局限性。许慎所处东汉,书中多取周秦文献,在科学性方面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据悉“当时王朝的兴起,革秦之弊,除禁书之律,提倡经学,通经者可以为博士,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形成了诸家争立的局面。”有些注解不详,实乃自圆其说,时有错误。注定它只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3、归纳方法的缺陷,查阅不便。南唐有名的文学家徐铉曾说:“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于是乎当今人用《说文解字》查找字时耗费大量时间。 4、编排体制的紊乱。部首制既属许氏的独创,当然难免有不完善不精当的地方,比如:无“群”部首,叠文会意字部首,声旁部首,异体字部首,古今字部首,等等。许氏以小篆为解说的对象;“就形以说音义”,实际上是据义归部,是造字法部首。与后来以楷书为对象,据形归部的检字法部首的要求相距较远。所以历代文字学家对许氏部首有或多或少的改并。 统而言之,《说文解字》不但是一部较完备的古代字典,也是一部带有百科性的古代字典。在两千年前科学及其不发达的时代,许慎能够用他的研究精神写出如此伟大的著作,其价值远超过不足之处。
四、怎样正确认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P167
五、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反映出汉字的发展演变有哪些规律?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1、字形体态的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1)大篆。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狭义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二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一种字体。三是宋代发现的三种“诅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一般认为,这些是春秋战国之际西方秦国文字的代表。狭义的大篆讲究字体的匀称规矩,字体端庄凝重,完全线条化,字形结构比较繁复。 广义的大篆,按照书写材料又可分为1、甲骨文,2、金文,3、简帛文字三种。
3
①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辞。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都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甲骨文主要在殷商中后期。所以,甲骨文可看作是殷商中后期文字的代表。不过,在周原也出土了一些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但字数极少。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甲骨文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它的构成方式相当完备,即汉代人所总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式全都具备。特别是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明汉字向表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文字记录语言、表现语言的基本性质。甲骨文的基本特点,一是象形意味很浓,写字就象是画画,但也已经线条化。二是笔画较纤细,且圆笔少而直笔多。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很不容易。三是异体较多,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乃至多种写法,但直接表现字义的基本部分是不可少的。
②金文。到殷商王朝的中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极少的文字,这就是早期的金文。所谓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铜称为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如罗振玉编的金文著作就叫做《三代吉金文存》。该书实际只收了殷商和周二代的金文。人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款识。就是说,刻的文字叫款,写的文字叫识。识,记也。又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商周时期的钟鼎,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古代称为彝器(彝,常也),故金文又称为彝器文字。说法不同,其实是一回事。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为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就成为当时通行的主要文字了,一直沿用至战国末年。甲骨文和金文是就书写材料而言的,它们是同一系统的文字,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同时并用。后来,金文完全取代甲骨文,成为西周时期文字的代表。就现有材料来看,商代早期金文的某些写法,甚至比甲骨文还要早,其象形意味更浓厚。金文也有4000来个,与甲骨文并不完全一致。目前已认识的有一半左右。金文的特点与甲骨文也大抵相似,但也并不完全相同。早期的金文象形意味很浓,商代晚期开始线条化,西周以后则完全线条化。金文的异体字同样很多,但组成文字的基本部分则是不可缺少的。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书写在蜡模子上的,所以笔画多笔锋和捺笔,字体结构也潇洒大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金文的象形意味比甲骨文还浓烈,与金文先写后铸有直接的关系。
③简帛文字。简,指竹简,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帛,指布帛,也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简帛文字,就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古文。简帛文字的书体很是不一,有些近似小篆,有些篆法近于奇古,更有似蝌蚪,因有蝌蚪文之称。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经过整理,已发掘的简帛文字大约有1900多个。这种简帛文字与在西北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用隶书写的汉简不同。
(2)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春秋战国之际,周王室的统治力量衰微,出现了“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文解字叙》)在这种情况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整理规范文字的工作。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这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伟大举措。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9353个,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表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小篆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不过,在当时另一种字体——隶书也已形成。
(3)隶书。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一种字体。据说秦王朝时有一个叫程邈的人,因得罪了秦始皇而被囚禁在云阳狱中。程邈擅长大篆,他在狱中对大篆的书体进行
4
改造,删去繁复的部分,改变大篆的书写体式,使之书写起来更加快捷实用,因而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于是赦免了程邈,还让他担任御史之职。程邈创制的这种字体就叫隶书,意为出自奴隶人之手的书体。其实,隶书早在战国末期就已开始出现。隶书经过两个阶段的演进,才成为一种正式的字体。
①古隶,也叫秦隶。古隶是把篆文的圆弧笔写成平直,把篆体的长方体写成扁平,而且字体笔画更趋于简易,但还没有完全脱离篆文的体式。因而后世称之为古隶,又叫秦隶,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②今隶,又叫汉隶。今隶是西汉以后在古隶基础上进一步简省,改变某些偏旁的书写样式,注意字体的波势笔画而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今隶,又叫汉隶。今隶主要通行于汉代到魏。可见,文字的发展演变以实用为基本原则,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在汉字的发展演变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字经过隶变以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失去了早期汉字那种以形象表达思想和意义的基本特征,成为可以分析为基本笔画和基本构件的纯粹文字符号,从而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可以说,隶书是今文字与古文字的分水岭。
(4)楷书。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书没有大的区别。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而显得坚挺硬朗。楷书又叫今文字,或现代汉字。汉字自从魏晋时期形成楷体以后,迄今近2000年,再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以上从汉字字形体态方面作了一般性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汉字的字形体态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作为文字制度——汉字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仍是以象形表意为其基本特征,只是象形表意的意味大为减弱而已。 2、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1)繁化和简化。汉字是华夏民族用来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要求文字必须能够准确地体现语言且易于理解。一句话,易于交流。于是,繁化和简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①繁化,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如骨头的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更清楚了。又如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更明确了。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止,成为一个形声字。再如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后来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成为溢字。尉字,根据许慎的解释就是熨的意思。由于借为古代军队职官名用字,于是又加个火,成为熨字。且字的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了。繁化与简化一样,贯穿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始终。 ②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鹿、象、鱼、风(凤)、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更字,小篆的写法从攴丙声,本义“改也”,简化以后就分析不出它的形体结构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许慎说是从禾千声,恐非是。 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这种简化方式主要在古文字里常用。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子的形状,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再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都有个装饰性的部分,到西周中期以后就简省为于了。又如小篆集字,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后来也
5
简省为雷。
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2)分化与同化。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例如:白,有白色的意思。《说文》:“西方色也。”分化出皎,《说文》:“月之白也,从白交声。《诗》曰‘月出皎兮’”;晓,《说文》:“日之白也,从白尧声”;皙,《说文》:“人色白也,从白析声。”的,《说文》:“明也,从日,勺声。”的本从日,后来改从白,白色也有明亮的意思。它,本是蛇的象形字,后来改变写法分化为它和也两个字。匕,《说文》:“相与比叙也,从反人。”后来分化出比、妣二字,分别表示亲密、母妣的意思。又如刀,随着读音的改变而分化为刀、刁二字。《韵会》:“《说文》刀,兵也,都牢切,又丁聊切。本一字而二音,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汉字经隶变以后分化出很多写法,梁东汉先生在《汉字形体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说明。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比如部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动物的嘴如龙、熊、蠃(细腰蜂)等由同化而来;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参阅叶正渤《汉字部首学》)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分化是主要的,是主流;同化则是次要的,非主流的。 (三)讹变。讹变是指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的现象。例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再如舜字,小篆从匚炎,从舛,本是一种开白花的蔓地草,隶变后讹作舜了。《说文》:“舜,艸也。楚谓之,秦谓之蔓,蔓地连华。从舛,舛亦声。”《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央。”舜华、舜央,都是舜花的意思。又如耻,本来从心从耳,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说文》“辱也”。隶变后分化为二体,其一讹作从耳止声的形声字。其实应从心从耳,人有耻辱感才面红耳赤。又如企,金文是独体象形字,隶变后讹作从人止声的形声字。当然,因讹变而致误的汉字只是极少数。
六、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六书”。 P98、P103
七、谈谈你对汉字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汉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是汉字构成的理据,汉字对文化有镜像作用,是研究早期社会的材料。许慎《说文解字》描绘出我国古人的生活百态。它以小篆和隶书为主,小篆保留了甲骨文的某些形态,从这些字的原始形态中可以看出它产生时期所代表的文化意
6
义。汉字不仅仅是记录人们言行的书写符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记录了我国的古代文化,为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①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②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①对偶和对联。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对联是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过年过节贴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析字、借字和联边。析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字的一种修辞格。“掰”字被拆成“手”“分”“手”,就是一种析字。借字就是借用某个字的形体来代替许多描绘文字的一种修辞格。借汉字“大”字形容某人睡觉的特别姿势。联边就是特意选用若干个偏旁相同的字让它们串联起来造成气势的一种修辞格。魑魅魍魉残余,知法网有漏;琴瑟琵琶坑烬,问民权何存!这里上联用了4个“鬼”字旁的字,下联用了4个“王”字旁的字,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这就是联边。③字谜和隐语。谜语是种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游戏,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是用字做谜底的谜语。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④回文诗和宝塔诗。回文诗是一种可以倒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的诗体。宝塔诗,顾名思义,形似宝塔。我们从回文诗、宝塔诗来看,它们都牢牢依附于汉字方块字特殊表意特点或形体结构才得以成立的,而且大多属于文字游戏性质。另外,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篆刻是我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书入印而得名。这两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也都是依赖于汉字而产生的,当是不言而喻的。综前所述,我们不难对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正鉴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汉字文化学应运而生。这个新兴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
八、二十世纪出土以来的竹简古文字材料有哪些?列举三批。谈谈其内容和重要价值。 1、郭店楚简
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郭店楚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郭店楚简上记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其中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和其弟子的著作。但《老子》一书的原始面貌及其形成过程,历史上没有流传下来,一直不清楚。郭店楚简《老子》利用竹简由
7
长到短的变化显示着形成时代上的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它是截止到二十世纪所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另外,郭店楚简的儒学著作,在儒学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之间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因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儒学大师相距近200年,儒学研究者一直认为这200年间的儒学没有发展和传承。而郭店楚简中首次面世的14篇儒学著作正是孔、孟儒学思想的“纽带”。 2、包山楚简
1987年在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战国大型楚墓出土。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所出土的竹简,有278枚竹简和一枚竹牍,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其它列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地理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包山二号楚墓简牍大部分竹简都有纪年,它不仅提供了一批历法资料和确知有纪年的楚国历史大事,而且整个包山楚简所载都是有年代可考的史料。包山简不是单纯的法律文书,其文书类竹简是处理实际政务的案卷,包含许多完整的司法案例,同时又涉及到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弥补了传世典籍对战国政治、法律制度言己载极少的缺陷;卜筮祭祷简是墓主临死前3年间(公元前318年至前316)的占卜记录,内容以卜问前途和病情为主,这类简之在望山、天星观等处楚墓中也有出土,但保存状况较差,包山简则记录了完整的占卜程式,保留了大量的占卜术语和神祇名称;遣策详细记录了随葬物品,涉及到古代典章名物制度的许多方面,因而极具研究价值。 3、上海博物馆藏楚简。
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收购及接受捐赠,共1200多枚35000多字,内容包括百种战国古籍。此后,又接收香港商人送来的另一批竹书。
九、关于汉字的起源,主要有哪些学说?怎样评价这些学说。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有八卦说、结绳说,仓颉造字说。(1)先看“八卦”说。八卦卦形以“—”“――”两种符号为基础,而汉字以象形符号为基础来看,它们应该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二者并无共通之处,彼此也没有继承关系。(2)再看“结绳说”。从整个结绳体系的本质看,应该属于临时商定的、含义笼统的实物助记符号,与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的文字根本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东西。它不仅不能算作文字,而且也不可能发展为文字。(3)最后看“仓颉造字说”。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人创制的,但他对早期文字的搜集、整理与推广有过较大的贡献则是可能的,而这也正是史官的职责。所以说仓颉是黄帝史官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由仓颉造字说我们可以大致推知,汉字的产生大约在黄帝时代稍前,而黄帝时代,曾经由史官仓颉主持,进行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统一工作。
十、为什么说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个演变从战国后期开始,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经过了二三年百年的时间。其间以秦汉之际的变革为最激烈,所以我们用秦篆(小篆)与汉隶作比较来说明隶变中的问题。汉字在隶变之前,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形体外观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若从内在的构形来考察,仍然没有超出以基本构件的象形为特征的线条表意结构的范畴,在构形过程中能反映造字意图的“笔意”依旧存在,只不过是不断有所淡化罢了。经过隶变则不然,它仅用不同形态的不同点画取代了篆书单一的线条,变化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摈弃了原有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字的构形作了一番全面的大调整,使篆书的笔意几乎被完全隐没,代之而起的是点画组合而便于书写的“笔势”。
隶变对汉字构形进行高速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①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②将篆书中的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③省变篆书繁复的结构和工时
8
划④别构一体。
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功效。直到今天,两千我年过去了,实用中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的意义在于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汉字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改造,既从书写形式上实现了革新,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使用效率,又在本质上保持留着汉字的表义特性,从而使古老的汉字面貌焕然一新,大大增中了它的生命力。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