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刍议
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刍议
来源:锐游网
第42卷第2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42 No.2 2009年4月 Journal of Ji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pr.2OO9 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刍议 余小芸 , 李娜2 (1.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2.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在维护和突出本民族风格演唱艺术创造的基础上,使民族唱法演唱的 声音更圆润柔和,更能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和更好地表现民族歌唱的语言和风格特征。当代民族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1.不要把民族风格唱走了样;2.要注重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价值;3.要注意协调 好声音“竖”与“开”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9)02—0139—04 On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the New Stage YU Xiao—yun ,LI Na2 (1.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22; 2.Nanchang Teachers College,Nanchang,Jiangxi 330029,China) Abstract: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is a comprehensive singing form combining singing and body,based on inheriting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opera singing technique,quyi singing techniuqe,and folk song singing techniuqe,using for reference scientiifc training techniuqe of Bel Canto,based on national lan— guage,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la proceeding on the way of meldoy and lingering charm.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new stage should make sound round nad soft when using folk singing tcehniuqe, igve full play in sound’S use and lnaguage and style feature of folk songs.In teaching we should Pay at- 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problems:firstly,folk style can not alisaes;secondly,articulation and enunci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thirdly.the sound harmony between“upright’’and“open”should be stressed. Key words:national vocal music art;teaching 时至今日,民族声乐艺术已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从迎合到适应,再到引领当代 中国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念和需求,体现了新中国中华民族的艺术创新和经济文化改革创新成就。如 今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继承和吸收传统的戏曲唱法、曲艺唱法、民歌唱法精华的基础上,并且借鉴美声 唱法科学的训练手法,比如呼吸、位置和声音的穿透力等而形成的一种混声唱法。它是以民族语言为基 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特点,把演唱和形体相结合的一种声情并茂的综合性的演唱形式。人们对民族 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对我们当代的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此,我们 透过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的创新与发展现状谈谈自己对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收稿日期:2009—02—15 作者简介:余小芸(1963一),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娜(1978一),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OO9焦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1.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借鉴 首先,民族唱法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有着相同之处,又有所 区别,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是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 联系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正确处理民族唱法与传统 民族声乐之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国民歌丰富的润腔特色,主要源于绚丽多彩的 民族戏曲及曲艺,而许多前辈歌唱家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歌手就往 往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即使在大学声乐教学上,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与专门培训,他们对中国传统戏 曲、曲艺的唱法及润腔的技能技巧知之甚少,那么演唱自然就缺少应有的传统特色根基。 l J(P199)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除了运用美声唱法进行科学发声训练外,还要尽可能地吸收民族的东西,如地方戏曲、曲 艺等。我国的戏曲和曲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其丰富的语言特征、声腔体系和演唱方法都是 民族声乐演唱特点形成的主要源泉。像传唱至今大家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些作品就都融入了戏曲的 元素。像《知音》就融进了昆曲色彩;《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融入了国粹京剧;《浏阳河》则运 用了花鼓戏的元素。正因为这些作品融进了戏曲风味,独具特色,才会让人觉着优美、亲切,成为一首首 难忘的旋律。如果当今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每人能有一二种扎实的戏曲或曲艺的功底,那么这将非常 有助于他们在演唱风格和韵味上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特点的充分表现。所以民族唱法必须努力学习和继 承发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当然,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 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和表现方法,并不是让民族唱法“戏曲化”和“说唱化”。 其次,要发展和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和技巧,除了学习、继承民族声乐的传统方法外,还必须学习、 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从而扩大眼界,丰富、充实民族唱法的技巧和声音。新一代的民族唱 法,主张声由情发、声情并茂、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与过去的民歌唱法相比,音域已大大拓宽,音量已大 大增强,音色亦富于变化。因此不仅能演唱民歌与民歌风味的艺术歌曲,同时还能演唱大型民族歌剧中 高难度的咏叹调。 因此,当今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应当是在维护和突出本民族风格演唱艺术创造的基础上,使民族 唱法演唱的声音更圆润柔和,更能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和更好地表现民族歌唱的语言和风 格特征。 2.民族声乐演唱在媒体中的现状 ‘媒体对于声乐艺术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作为民族声乐艺术连接观众的一道桥梁,电视媒体把民 族声乐艺术的百花园献给观众,以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新中国唱法”一词的提 出和传播,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春风。 “新中国唱法”是以中华民族汉字语言文化为土壤,以新中国“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根基,以继 承、弘扬和发展民族声乐文化为己任,在21世纪发展起来的,它代表着一种新时期的民族文化。其完全 遵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的原则,以新时期中国声乐作品为主体,以中国现代声乐演唱审美 风格为导向,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族唱法的演唱方法,整合了流行音乐通俗 唱法的文艺市场优势,借助现代声乐舞台的电子传播技术,它以中国人喜爱的嗓音质色、中国声乐作品 文字表达的丰厚内涵和奇妙形式、中国人特有的咬字方法和中国人习惯的感情表达方式演唱新时代中 国歌曲,形成、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演唱。像人们所喜爱的彭丽媛、阎维文、戴玉强、宋祖 英等一批歌唱家都是实践“新中国唱法”的代表,并取得了一定艺术成就,赢得了世界观众的关注和广大 中国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我们认为,“新中国唱法”也可以说是从音乐形态到风格特征都与中国传统 民族声乐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又与西方声乐作品和流行歌曲等声乐形式相 区别的声乐样式。它从时代声音审美的演变上,把传统民族唱法音色的高亢、嘹亮中的“尖高”转化成了 第2期 余小芸,等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刍议 141 明亮、通透的自然音色;把美声唱法音色的浑厚、洪亮中的“厚重”转化成了圆润和明亮的自然音色,拓宽 了民族唱法的音域,扩充了民族唱法的声部,优化了美声唱法咬字的松懈懒散,同时保留了民族唱法、美 声唱法音色的穿透力;活用中国汉字语言,结合汉语的咬字、吐字习惯,借助汉语生动、形象、精辟、博大 精深的优点,提升了音色的亲和力,使得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让百姓看到了中国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的 春天。 3.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的创新与发展 这些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和春节晚会实际上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创新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 动作用。像近年来,“原生态”这个词自随着青歌赛出现,到当前已取得中国传统的原生态民歌是我国民 族声乐的瑰宝的共识,她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看原生态民歌在现代媒体中的现状, 可引发我们一些思考,不论是从哲学的层面还是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原生态”唱法的出现与推广,进一 步成为了民族声乐多元并存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措施之一。 如今民族声乐艺术可谓是丰富多彩,像出现的“民通”唱法,我们认为它是和民族唱法更为接近的一 种声乐表现形态。像王丽达的《五百里》、汤灿的《雪意》、张燕的《亲爱的人》等等,都让人耳目一新,也为 更多观众所喜爱,尤其是让一些曾经只爱流行音乐的年轻人也开始欣赏起民族声乐了,这足以证明民族 声乐的发展成效。我们认为其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很好地把民族和通俗融合在一起,既有着丰厚、扎 实的民族底韵,又充满了现代流行气息和情感。有人说现在的声乐艺术越变越市场化,越来越混杂,但 我们认为,只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演唱自然、亲切又清晰,带给人们美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民美”也好, “民通”也罢,这些路子都是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共同的目标就是使我们的民族 声乐艺术向前发展,永葆青春。这也进一步要求我们的声乐教学路子必须宽而广,不能仅局限于所谓的 “学院派”发声方法,出现“千人一声”的局面。 二、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把民族风格唱走了样 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现在的教学都是运用西洋的科学发声方法歌唱,由于所运 用的“发音管”比较长、比较大的关系,其发音的效率比运用民族唱法高许多,表现为音量普遍比较大、音 域比较宽、歌唱比较能持久等,在歌唱时音色也就比较容易产生变化。但是我们不能用西洋发音法来唱 民歌、进行整个的民族声乐教学,因为这样会毁掉民族优秀的风格。因此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把喉咙打开 得过大,声音变“洋”时,则需按民族风格的要求立刻予以纠正,要随时注意学生嗓音变化的情况,不要打 开喉咙过头了,以致影响民族声乐的风格。根据发“咽音”能力的大小如何来考虑是一个比较可靠且管 用的办法,因为只要声带始终能缩短,而两声带能紧密靠拢来发音,咽部与喉部的肌肉发展就不会失去 平衡,声音就不会空洞或变“洋”。声带与咽部的发音能力能得到平衡发展,音量的大小,音色的“白” “暗”,也就能如意控制。有了这种发音能力,即使作练习时声音“洋”,到唱民歌的时候,也仍能控制音量 与音色,运用正确的民族唱法歌唱,不但风格不会走样,声音还会更有表现力。[ ] 2.要注重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声乐艺术就是用语言和曲调的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打动听众心扉。语言是歌 唱的基础,歌唱只有通过纯正的吐字咬词与发音,才能创造出内容深刻、丰富而动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 美的享受。我国的民族声乐传统艺术,历来就十分讲究歌唱发声语言的清晰动听,强调“以字行腔,字正 腔圆”,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也可认为是中国声乐表演美学的核心范畴。如果 语言表达不清,语调表现平淡,听众不明其意,也就失去了歌唱语言特有的艺术风采和魅力。因此在声 乐教学中,语言的准确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歌唱歌唱,无非就是声音和语言两个方面的组合,缺一不 可。接受美声唱法训练的一些歌唱者,一般来说比不上民歌或戏曲演员的吐字清楚,这是因为民族唱法 或戏曲演员的发音状态相对来看接近语言发音,但声音不洪亮、穿透力不强。而美声唱法的声乐发音同 14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拄 语言发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声音洪亮、优美,但咬字不易清。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要使这两者 达到协调统一,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两者的技术水平,在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注重咬字吐字 的价值。 3.要注意协调好声音“竖”与“开”的问题 这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较多、也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初学时,或者刚学一段时间,会 认为“开”就是开放地、放开声音去唱,甚至认为“大白声”就是民族唱法,认为声音“竖”的感觉和唱法, 就不是民族唱法。其实这是个错觉,因为有些人认为民族的、传统的唱法中,没有“竖”的说法,这就又牵 涉到前面讲的一个“借鉴”的问题了。老一辈声乐艺术家们常说的“洋为中用”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唱 法、技巧、发声等问题如何借鉴美声(原来叫西洋唱法)的技巧与方法。其实“竖”的感觉,正是我们教学 中常说的打开喉头中的一步,喉头打不开,声音就会发挤、发紧,听的人不舒服,唱的人很费力,达不到声 音效果,更达不到“情”的发挥。因为这时候学生脑子中,考虑的全是“可怕的高音”问题,其实让学生自 然地轻松地打开喉头,气息用准确,想象力更丰富些,高音也会很轻松地唱上去。可有的教师和学生则 认为,民族唱法就要有民族的特点和传统,高音不用开放的唱法去唱,好像就不是民族唱法。因此我们 在这想强调的是,我们不但要继承发扬民族唱法独特、传统的一面,同时,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借鉴美声 (西洋)唱法更利于解决民族唱法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这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洋为中用,不失本色,尽显民族声乐风格魅力。”知识是没有止境的,追求声乐艺术的完美是没有止 境的,今后仍需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吕琳.歌唱心理障碍的分析与调整[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责任编辑:余小江,张秋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