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XX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议XX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以XXX乡XX村为例
(陕西省XXX县XXX乡 XXX)
随着XXX县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出加快率先突破发展,建设XXX经济强县,打造“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县域板块。而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就必须加快乡镇、农村的发展。XXX乡XX村作为XX县一个典型的小山村,2010年又被作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启动示范村,XX村的发展将是我县农村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在XX村工作中的的实地走访与调查摸底,对该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我县农村的发展之路做一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XX村基本现状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
XX村是XXX乡政府所在地。位于我县东北部,XX河中下游,平均海拔高度820米。依山傍水,其中山峦面积占总面积的90%,耕地、水域面积各占5%,自然构成具有我县特色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75户,620人,劳动力302人,耕地面积741亩,人均1.2亩,林地12795亩,荒山荒坡面积1100亩,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3208元,林果业收入和劳务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属我县贫困地区贫困村之一。主要
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小杂粮等,是核桃、板栗、木耳、香菇、天麻、猪苓的适生区。
2、产业发展状况
XX村农民增收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靠外出劳务和出售农副产品,还未形成上规模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幅度较小。XX村有着适应核桃、板栗和食用苗的独特地理位臵,但大多是粗放式管理,科管建园水平不高;养殖业引进试养岭南黄羊30只,养殖白山羊100只,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覆盖率小。二、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的2户,第三产业5户,流动人口少。劳务输出业人数一年约210人次,年收入120万元左右。
二、当前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体来说,制约山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营方式落后;设施没有根本改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缺乏投资资金来源;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较差。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具体表现为:
(一)农民观念落后,可支配收入偏低。从调查中发现,目前65%的农户发展缓慢都属于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陈旧。思想仍然停留在小富即安、小农经济这个温饱型状态。主要表现:一是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愿调整结构。过去那种“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个油盐钱,种田混个肚儿圆”的思想和做法,在本村仍占较大的比重,这部分农民考虑吃饭过多,考虑发展少,
导致发展跟不上,家庭富不起来。二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不敢去发展。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害怕失败,怕担风险,啥项目都是等待别人先发展,观望别人去发展,结果在高峰期没有发展,等到下决心再去发展时,市场价格又下滑了。三是对政府依赖性太强,不主动去发展。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农户家庭虽有积蓄但不投资不发展,有少数农户的确没有资金投入,更不主动去想办法,这些人依靠政府来投资、依靠干部来帮助的思想比较严重,否则就不发展,在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收益方面缺乏主动性。此外,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民收入偏低,而可支配收入不高,也在客观限制了农民的投资选择,从而导致了整体上生产性投资不足,形成一种贫穷恶性循环。
(二)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发展环境不优,是我们山区农村发展缓慢的又一突出问题。条件制约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差。主要是交通和通讯两个方面。山区农村远离城镇,交通不便,通讯闭塞,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经济信息,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二是生产投入短缺。土地经营规模小,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且土地质量不高,传统的种植业长年停留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水平。三是劳动力素质低。当前,村里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尤其是45岁以下的
劳动力,只要有门路,都想出去打工赚钱,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些劳动力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化和技能,仍只能留在家里靠种养业度日。
(三)村干部带头作用发挥有限,缺乏创业带头人。俗话说“干部带头,群众加油”,但由于村干部工资太低,且没有什么政治待遇,还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要维持本村的稳定,不出大问题,能保证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简单地说,就是能使日子过下去,不必费神费力地去发展农村经济,认为发展农村经济是上级政府考虑的问题。同时也由于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经济知识,不知道如何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寻求突破,带头创业。
(四)人力资本匮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的贫困造成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农村由于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很多人无法接受正常地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从这走出去的人才不愿回来干事创业,从而导致我们农村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极度欠缺,尤其是缺乏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
(五)金融体制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生产资金的正常需求。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而且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负担重,支农作用受到很大制约。村里的工商经营户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的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供应的限制。
三、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要瞄准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当地的资源实际,如土壤、气候、温度、生产技术等,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种植、养殖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发挥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多沟多,宜林宜牧这些优势,在资源开发上做农民增收的大文章,对市场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大力发展林果名优特产、名贵药材、畜牧产业,特别是提高核桃、板栗科管建园水平和规模,实现富民稳农帮农增收的战略选择。要创新产业结构,由于农业生产大多是粗放式生产,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所以必须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应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扩张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现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企业品牌。树立大农业、大综合、大循环的观点,使资源优势
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调节城乡结构,加大城镇化进程。在山区形成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较强,通过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应该突出培育和发展壮大中心城镇的功能,在农贸集镇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共同发展、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和功能定位,不断拓展农贸集镇空间。同时要克服体制障碍,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偏僻高山住处村民向河道地区和农贸街区搬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之间有序流动。要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工作,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兴修水利、道路,增加供电、供水能力,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生存条件,提高农民抵抗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加大知识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农村尚有一部分人口处于受教育水平差,没有机会和能力利用报纸、图书、电话、网络等得到和交流信息的情况,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切实发挥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作用。
(四)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政府要增加对农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教育;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迅速普及科技知识,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治穷治愚思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减少或降低新生文盲率。大力推行科教结合,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开展“送科技、送资金、送信息”活动,实行网上教育和农村远程教育,开展农业技术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内在素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扶持、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五)借鉴先进经验,改进生产经营方式。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学习别的山区农村发展的先进经验,通过资本联合,特别是建立农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加强运作运作,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要按照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山区农村的家庭作坊式工厂,进行改造、重组、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有利于规模效益的产生。同时要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制定相对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对优质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的政策。政府对农民生产和出售优质农产品予以适当补贴,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的建设。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农民,以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农民的风险和损失。
(六)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村庄整治,道路硬化,不断提高村庄的美化程度,进行景点创新,积极争取政府旅游开发项目资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引导社会投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县农村
广大农民提供就业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收入来源。
总之,我县农村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全部资源,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由“村民、政府、社会”三方组成支持系统,开源辟路,依托县乡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干群一心,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共谋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