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专练
战争诗总结和专练
【诗词主旨示例】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主旨:本诗极力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惨烈气氛,热情地赞颂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壮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主旨: 这首词通过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作者为国家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出作者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主旨:词人追忆了年轻时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立志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的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写了作者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例题示例】 从军行 王昌龄 1、读诗,做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征人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柳中庸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作用?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情”,请作简要赏析。 畏精神。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2、读词,做题。
岑参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
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
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的心情。 答案: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
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
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 ),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2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个题目。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请指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手法,词人以旅雁、孤云自比,形象的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孤独心境。 (2)抒发了由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而被迫辞乡去国、漂泊江南的离愁别绪。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
3
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向来:先前。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
出诗的主旨?(5分)
【参考答案】(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3分),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侵敌(战乱)的仇恨。(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和分析(3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战乱)的仇恨(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 军 行 隋 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②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炼字)
(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用“惊”好,“惊”是“惊扰”“惊动”之意(1分),写出敌人来势汹汹(1分),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军的英勇抵抗(“十万且横行”),②同时敌人的疯狂进攻与后面我军的沉着应战形成对照,也反衬我军的英勇无畏。(①②答对任意一点给1分)而“警”为预警,只写出了烽火报告军情这一事实。(这点不答也不另扣分) 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2)同意。“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可看出本诗意境开阔,状写行军作战气势雄浑。(点出意境开阔,或气势雄浑占1分)。内容主要表现隋军军容强盛与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望隋军胜利的前景。(内容答出其中两点就可),格调昂扬向上。。确实体现了一种“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16.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
4
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释:南徐就是现在江苏镇江,多景楼在镇江北国山上,镇江是南宋和金的交界处。
(1)结合全词,说说作者的“愁”有几方面? (2)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心情?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逼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