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调研人:班级:08经济(1)班 姓名:刘波文 学号:20080410020120
调研时间:2010.7.5—2010.8.13
关键词:农村 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简介:太湖村位于江西新余市的北部,全村496户共2056人,是一个以种植水稻 棉花为主,林木 蔬菜 家禽为辅的农业村。有村干部7人,党员23人。近年来,在党的思想及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村民基本都脱贫致富,向新生活前进!在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下就是我的实地调研报告。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使得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中华大地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让我们感觉到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是消亡还是进一步深化的历史命运。近几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在新的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如何改变农村的现状措施的出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较为有效的保障与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城市要向新的文明形式转变,农村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虽然农村的文明进程落后于城市,但在新的形势与条件下,农村的文明程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更有待于提高和发生质的升华。 二·农村生态文明取得的成就
农村生态规划编制管理包括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饮水、沼气建设等十几项内容,它们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一条条金丝线,最后绘出了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推行城乡统一的环保标准,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开展“三清”、“三改”、“三绿”等生态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因此,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
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障碍。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农民肆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精神原因;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良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了很多农村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农村散放式养殖加快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难度;农村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其对农村经济
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工业污染更加深入到农村,特别是一些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在农村扎根驻营,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对农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一些很少进入农村的消费品也开始大量进入,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大量无机垃圾在农村得不到有效处理而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新的特点,即由以前的单纯由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向多种污染形式并存转变,如农村由于自身消费导致的“白色污染”;农村一些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如农业生产过度依靠化肥导致的土壤酸化、硬化,大量使用农药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不良的农村风俗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非物质危害,特别是对农民农村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农村的赌博风气、丧葬风俗、迷信观念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现状,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困难的重要课题。
四·如何更好的解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探索 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新理念。当前我国农村在工业转移和农业开发双重作用下,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的确到了相当严峻的地步。当然,在十七大之后,各地农村都加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经济指标与生态指标一同考核,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要更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须做好一下几点: 第一,强化组织保证和制度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突出科学规划。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再次,全方位体现“环保优先”和“生态优先”。在重大决策上,环保部门全程参与,体现环保优先。在项目建设上,严格实施项目审批环保第一审批权,体现了环保优先,对各镇、各开发区实行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双重考核”。
第二,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三,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对现有自然资源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快建设生态区域、生态景观、生态廊道。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全面推进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优化了投资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统筹城乡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推行城乡统一的环保标准,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开展“三清”、“三改”、“三绿”等生态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五,强化生态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营造共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他们坚持不懈地抓环境教育,持之以恒开展系列创建,在深化生态建设中培育生态文化,在发展生态文化中弘扬生态文明。大力倡导适度、公平和绿色的消费方式。
在一个新的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时期内,全村的村民要紧跟党的思想指导,配合村干部
及有关单位做好各种文明的建设方面的工作,使农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双发展,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做真正的致富村 文明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