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对现今作文教学的启示——重读《中学以上作文
来源:锐游网
倍文学刊 2015车第7期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对现今作文教学的启示 ——重读《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o严丹青胡晓梅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 [摘 要]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论述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作文教学经验。文中结合其中的 经验,立足现今作文教学实际,总结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启示,如学生要明辨文体,多写“实用”文章;强调要掌握作文 的基本“规矩”,能够明白晓畅地表达所思所想;注重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同时介绍了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意 义的教授法。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文体;规矩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7—0161—02 粱启超先生是被公认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语文 梁启超先生提倡写实用文体的文章,对我们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方面,他以丰富的教授和写作经验专门论述写作教 有两点启示:第一,有文体意识,掌握基本文体的特点。文章 学的特点、规律和方法。重读先生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 有文体之分,写作教学离不开文体意识的培养,当然也离不 法》,可总结出本书详细论述实用文体的特点和写作应遵循 开文体的训练。如在低年级,学生可以掌握常见的几种文体 的规则并提出提高作文水平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虽演 的特点,基本做到记叙文有记叙文的样子,议论文有议论文 讲离现在时间久远,但其中包含的梁启超先生的智慧思想和 的特点等。叶圣陶在《作文论》里说到:“叙述文的材料是客 有价值的写作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借鉴和学习。 观的事物,写作的标的在于传述。议论文的材料是作者的见 一、明辨文体。写“实用”之文 解,写作的标的在于表示。抒情文的材料是作者的情感,写 粱启超是我国语文作文教学文体分类理论的奠基者。 作的标的在于发抒。”[2 掌握基本文体的写作特点后,学生 他从作文教学角度出发,将文章分为三大种类,分别是“记述 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文体来写作,如 之文”、“论辩之文”和“情感之文”。这样的文体划分具有重 擅长雄辩说理,就可以选择议论文等;有擅长抒情或表达就 大的意义,此后文体经过发展和规范,逐渐形成了现在以“记 可以选择记叙文或者抒情文等。同时,掌握文体的特点也能 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实用文体为主的教学。 提高阅读的水平。第二,多写实用之文。梁先生主张写对自 在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文体意识逐渐淡化。举例说 己有实际用处的日常应用之文也提示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 明,语文高考作文已经从特定文体的写作转向“文体不限”或 和训练时,多教学生写跟生活需求有关的应用文章,如日记、 是“文体自选”:这种文体要求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具 书信、请假条、读书笔记、新闻短评等,让学生将作文真正落 有意义的一项举措,学生可以在文体不限的广泛空间里尽情 实到生活之中。 施展自己的才华,摆脱了单一文体的束缚。但是在实际作文 二、注重“规矩”,合理准确地表情达意 教学中,许多教师或者学生将”文体不限”理解成了“淡化文 梁启超在开篇就提到了写作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想传 体”或者“没有文体”。这样错误的导向让教师在作文教学 达给别人。”也就是将心中所想合理表达出来,那怎样的文章 中不教授文体,学生在写作中毫无文体意识,随心所欲,各类 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他列了两个条件:第一,“自己的思 文体混杂,有种“四不像”的味道。这样的文体模糊化,并不 想。”第二,“传达给别人。”须有两条件,“所传达的,恰如自 是我们最初所规定“文体不限”的初衷,最初的“文体不限” 己所要说的。(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和“令读者恰恰理会 是说学生可以就自己最擅长的某种文体下笔,这样不会让学 得我的原意。”梁启超所说的“规矩”是“有途径可循的规矩” 生拘泥于某一种文体的写作而无话可说,但并不是说明作文 或“怎样地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的规矩。”简单的理解就是作 教学不需要教授文体。王栋生老师也提到:“写作教学必须 文的规律和方法。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梁先生的规矩就是 要有文体的要求,也应当讲些策略,要适度,适时。”【】 教给学生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正确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作者简介]严丹青,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晓梅,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161— 教学经纬 严丹青 胡晓梅/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对现今作文教学的启示 胶卷。”“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别 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虽心中有所想或者想抒发一些情 感,但是缺乏写作认知策略、经验和方法,有时会东说说,西 扯扯,无法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也无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 种文。”我们可以细分析下他的主张,每种类型的作文精心 布置一篇习作练习,在两个星期或者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学 思想。并且,新课程改革后,为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 倡“自由表达”,这个出发点非常好,但实际作文教学中,任由 经验尚浅的学生任性发挥,不仅不能达到初衷,反而会适得 其反。梁先生认为“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 离开规矩而能巧者。”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到“要能让手中的笔 听从自己的使唤,描绘大千世界中新奇的人和事,明辨人生 征途中的顺与逆、是与非、强与弱、成功与失败,抒发胸中充 盈的壮志豪情,都离不开懂得并逐步熟练掌握作文章的规 矩。”【3j4故而在写作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教授学生一些“写作 规矩”。 生充分准备素材,确立中心、精选素材、结构文章、锤炼语言、 表达情思。每一篇文章都精思、精写、精炼,这样的练习才是 有效地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教学生习得作文的规律和掌握作文 的基本方法,而非机械完成教学任务,作文次数并非越多越 好。作文需要多练多写,但不可以错误理解为只有不断布置 写作任务,增加写作次数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少做精 炼”让我们可这样安排来进行作文练习。每学期布置几篇作 文,每篇作文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作文前给学生一定的写作 素材和大致指导,让学生在课后有意识地去积累跟主题有关 梁启超注重写作“写作规矩”的习得还是非常具有现实 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规 矩”,让学生习得作文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就像挖开了“表 达”的渠道,学生心里的想法、情感、思考都会如泉水般源源 不断倾泻出来。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规矩”的习得只是作 文学习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作文,要让学生用这样的“规 矩”准确合理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能够“表情达意”才是学 习“规矩”的目标。 三、科学教授。合理安排 的写作素材,确定作文中心,然后在已有的素材中精选合适 素材进行结构和写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素材是为了学生 表达自己的情思而选,写成后再细心自我修改,然后教师点 评总结和反馈,学生再重新思考、修改和完善。反复几次,这 样每篇作文的训练才有意义和价值,学生既能学到作文之法 又不会疲于作文的训练。 四、培养观察力,多写“生活”之文 阅读全书,梁启超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最让我受到启发的 是作文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观察土壤就是个 人真实的生活。他在写观察分辨人物个性时举了一个例子, “莫泊桑刚写文章时,老师叫他到街上去看十个车夫一天的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 阅读涉猎范围非常广泛,这样的理论修养在作文教学方面也 显示出独树一帜的教授方法。本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教授 法”,其中一些好的思想和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1.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启发和诱导。梁启超提出“我主 动作,回来替这十位车夫做十篇起居注,每篇百字左右,要各 个不同。”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细心观察,车夫的职 业背景都相似,要写出不同点,只有细致人微的观察才能精 准描绘出不同差异。梁先生还在多处看提到观察的方法和 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这点强调学生 要自主的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吸取知识和养分,积累生活经验 和写作素材。又强调“教员不是拿所有结果教人,最要紧的 是拿怎样得着的方法教人。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 法。”这一点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最好的就 是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已学得的方 法和技能上,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同时他还提到要用讨论 角度,如在写静态之文时,可以先确定观察点,并概括出了五 种观察法,分别是“鸟瞰”、“类括”、“步移”、“凸聚”、脔尝;这 样详细具体的观察法显示出梁启超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所角 度多方法去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里 也提到观察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 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雎 作文的指导不是单纯地教授和输入,而是教会学生去观 察自己身边最真切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学生 法讲授,让学生充分参与作文教学之中,大致的操作步骤是, 学习一组范文,让学生品读思考,然后让学生上堂讲,分析其 写作优点和长处,再由教师就其论述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 深华,可以看出,教授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既锻炼了学生评 析文章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作文 的进展情况。 梁先生的这一教授亮点和我们现在强调的“以学生为主 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捕捉 和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多赏析优秀经典美文;启发他们 思考、评论美文中写作的妙处,教师再适时的进行引导和点 评总结,这样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同时还锻炼了 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作文训练应“少做精炼”。梁启超认为“每学期作文的 次数至多两三次,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文章要让他充 分地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 受、体验和思考。” 写作和观察紧密相连,观察和生活更是 密不可分。学生只有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灵,一双发现 “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去书写生活,这才是作文最本真的 源泉。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包含的“文体意 识”、“规矩论说”、“教授经验”和“写作方法”对现今作文教 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客观看出,梁启超这本作 文教学书籍最初来源是他在东南大学的演讲稿,未经修改和 补充就出版了,整个理论体系还不太完善;另外,在现今作文 教学中,对于“规矩”的把握,应该适度,让学生在喜欢写和愿 意写的基础上,再适当进行“规矩”引导。简而言之,在现今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吸收梁启超的作 文教学思想。 (下转第164页) 162.--—— 教学经纬 教参教辅单一的假期阅读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关 注。 王亚飞/中学生假期阅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进行积极的精神暗示,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和孩子一 起畅享阅读的欢乐。 2.加强阅读指导,凸显中学生假期阅读的主体 地位。为了加强中学生对假期阅读的认识,培养中 2.阅读内容随意,缺乏有效指导。假期阅读是 在没有学业压力和考试压力下进行的相对自由的阅 读,其阅读内容基本是出于学生自身兴趣,这就构成 了中学生假期阅读内容的随意性。在访谈中我们了 学生良好的假期阅读习惯,学校老师应对其假期阅 读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在假期中老师应该为中学 生推荐一些可读性强的书目,让学生们作为假期阅 读的参考。然而中学生是假期阅读的主体,在假期 阅读中我们应给予其自由选择的余地。因此,老师 在对中学生进行假期阅读指导时,首先应该考虑学 生的需求,在读物的选择方面除了正确的推荐外还 应该留给他们自己广阔的空间。同时,老师应教给 中学生一些选择课外书目的方法,并应对中学生假 解到,有些学生由于独立做判断的能力和抵制能力 还不够成熟,有些学生甚至还偷偷地把一些不健康 的书籍带到学校,并在同学之间传播,这会严重损害 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诸如此类不加选择的随意阅 读,都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 家庭方面对中学生的假期阅读都应该给予相关的指 导,培养中学生假期阅读的高层次、高水准的读书品 位。 期的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这样既能凸显中学生的阅 读主体地位又能保证中学生在假期阅读中能实效地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 3.“新三样”挤占假期,假期阅读时间少。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下已经成为了电影、电视和电脑 无孔不入的时代,中学生在假期的生活也变得更为 丰富,电影、电视和电脑这“新三样”在挤占中学生 3.增加读后考量,提高中学生假期阅读的效率。 为了实现中学生假期阅读的高效性,学校应增加对 中学生假期阅读后知识的考量环节。这不仅是加深 的假期生活,使得中学生的阅读时间不断被压缩。 在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华蓥中学的学生有约65%的 中学生对假期阅读内容的印象的过程,也是他们与 同学分享知识乐趣的手段。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有关 假期阅读的竞赛活动,鼓励同学积极参与,考量方式 学生坦诚自已在假期中本是有阅读习惯的,但是大 多数时间被电视和网络占据,导致在假期没有完成 或者没有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原定的假期阅读计划。 三、华蓥中学学生假期阅读的建议 1.培养阅读兴趣,营造中学生良好的假期阅读 有假期阅读报告心得,朗诵大赛、辩论大赛、制作假 期阅读卡片或者书签等。对中学生的假期阅读进行 考量,是提高中学生假期阅读效率,落实其假期阅读 氛围。要想中学生高效地进行假期阅读,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中学生进 行假期阅读的内在动力。在假期中学生只有对阅读 计划有效的方式之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 们重视假期阅读,激发其假期阅读的兴趣,增强其假 期阅读的动力,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假期阅读效率。 有了兴趣,那么他的阅读态度才会端正起来,其阅读 的时间也会多起来了。同时我们学校、家庭及社会 应该提高对中学生假期阅读的认识,为中学生营造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 出版社,1998. 良好的假期阅读氛围。首先,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 下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中学生触摸人类 文化精粹,阅读中外优秀文本。其次,学校应该加强 假期图书室建设,鼓励学生进行假期阅读,为中学生 营造良好的假期阅读氛围。对家长而言首先自己要 [3]曾祥芹,主编.甘其勋,王继坤,编.阅读学新论[M].语 文出版社,2000. 对假期阅读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对孩子的假期阅读 (上接第162页) 2O14. [3]于漪.于漪文集(第五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 民教育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人 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圣陶.先生教你写文章:作文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 --———1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