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
1.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论》
3.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4. 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基因复制 D.肌体成熟
5.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
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6. 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的主体维护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的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7. 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是指( )。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
9.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
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0.《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j的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直观性
1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交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能有多种开端的顺序
12.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
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13.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 )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 -- D.思维能力 1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5.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教科书 t D.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16.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
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o A.弗洛伊德 B.华生 、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8.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
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9.小学生的思维( )。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20.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
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授受教育的( )。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二、填空题 1. 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
2.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的领导者。
3.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作 t·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4. 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 “五四学制”及“——99。
5.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和——三种 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 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基本性质包括:普及性、——性、发展性和 :性。 7. 教师在写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和课时计划三种计划。 ’ 8. 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通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
下咒点:(i)——;(2)——;(3j——o
9. 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又是打开——的钥匙。 10.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 和 联系在一起。
11.制约小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和——。 - 三、简答题
1.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2.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3.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4.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有哪些?
5.为什么说赫尔巴特对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四、论述题
1.我国传统的小学课堂以分科为主,存在很多弊端,试分析。 2.论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制机能的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D
3. A【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
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堂教育为义务教育。 4. C .
5. B【解析】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属于内发论
6. C【解析】《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7. C
8. B【解析】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过程中应
重视学生自身的能力。 9. C 10. C
11.D【解析】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的任何一个方面开始,因为德育过程具
。 有多端性。 。 12. D
13.A【解析】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够成熟,感知具有
笼统性,精确度比较差。
14.B【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在教学中主依教师中心。课
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15.A 16.D 17.A 18.D 19.C 20.A 二、填空题
1. 学校教育制度 2. 组织者
3. 《学记》 ’ 4. 九年一贯制 5. 心理、社会 6. 基础、可接受
7.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
8.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
中、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9. 精神、心扉
10.兴趣、求知欲、责任感 11.知识、学生 三、简答题
1.(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 一点。 ,
2.①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
观.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条件。学习教育原理,首先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为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思想基础。 ②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原理把教育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
通过学习能使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与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③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
动.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从亲身实践中总结经验,是提高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也
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手段。
④学生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
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3.学制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随着个体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及各种主客观条件
的改变,各国学制呈现出许多变化,以下是三条重要的发展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完善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也更加重视
幼儿教育.产生较强的教育要求。这两方面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今,许多国家将学前
教育确定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人园年龄提前,教育范围和规模扩大,并进一步将其纳入
学校教育体系。
(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小学入学年龄呈提前之势,据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统计,在199个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数规定儿童5-7岁入学,其中规定儿童6岁入学
的国家占56.8%。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
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许多国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有的已达到8-12年。 (3)高等教育多极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初、中、高三级体制,
即专科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这在各国都有体现。近年来,在硕士、
博士研究生教育之后,又出现了“博士后教育”。学校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数国家
不仅有国文公立学校,还有私立学校。除全日制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广播学校、函授学
校、刊授学校、夜大学、自学考试助学班等多种学制类型。 4.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行为有特定的要求。例如,语言表达准
确、逻辑性强,语言符合标准,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富有启
发性和感召力等等。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个
过程的实现有明确的要求,有些要求反映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5.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主张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论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四、论述题
1.第一.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各分科课程的学科知识相对封闭,
不能反映客观世界本身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性,难以使学生形成有关认识客体的
完整图景和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第二,课程分科过细,脱离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三,分科教学的课程门类较多,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时间和精神的浪费,结
果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四,分科教学的课程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被片面强调,有的学科形同虚设,学生的
教养、创造力、操作能力被忽视,无法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2.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要求如下: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纪律、秩序、控
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 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在传统的班
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附属物”,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现 代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新型班级的建立,从而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证。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 都有锻炼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 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 育的主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