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笔书法教学浅谈
作者:冯静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年第03期
【摘 要】书法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与生活相融的艺术,是与大师邂逅的情缘。引领学生亲近书法、喜欢书法、练习书法是学校书法教育之重任。它指向的不应仅是对书写技能的训练,还应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关键词】书法;欣赏入境;手感训练;践行规范;感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52-03 【作者简介】冯静,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这样阐述书法学习的重要性: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赏,入境始于亲 (一)徜徉碑廊
以史为鉴,是态度,也是境界。学校的文庙大成殿已有475年历史,文庙中矗立着孔子雕像,殿内楠木红柱古朴厚重,额枋彩画美轮美奂……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之毗邻的是悠长的碑廊,碑体上斑驳的文字透着沧桑,凝着厚重。学校的创立、发展、壮大的历史,在这里有据可考,先贤的事迹在碑文中也有迹可循。“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碑文中充满哲思的话语俯拾皆是,至今仍在激励后人。碑体上的小楷韵味十足,有的笔画遒劲,有的结构清新,还有的布局畅爽,站在她面前,呼吸都应轻轻柔柔。在这里,每一块石碑都有灵性,每一个文字都鲜活可感。学子日日徜徉其中,耳濡目染,深受裨益。
(二)名家碑帖欣赏
清代书法理论家冯武先生在《书法正传》中说:“学书者,既知用笔之决,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名家碑帖是历史浪里淘沙的积淀,文学性、艺术性并存。静观这一黑白艺术,书法大家下笔时的力度控制,行笔时的酣畅淋漓,行款间的情绪表达让人不由拍案叫绝。书者不同,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经历各异,他们的作品也被烙上了不同印记:有的清逸俊秀、节奏丰富;有的刚柔并济、险峻峭拔;有的搭配匀称、法度森严;有的苍老古朴,厚重雄强……时常浸润其中,摄人心魄的墨香定能把你整个人身心熏透,从而甘愿为其消得人憔悴。
小学生因年龄所限,对碑帖的欣赏暂时还无法企及书法大家的通透,但阅读、揣摩碑帖能有效提升眼界。为此,每天中午,学校专门设置了一节小课,用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碑帖欣赏,长此以往的坚持,书法艺术的种子已在校园萌发。 (三)习作品评
“张芝临池,池水尽染;智永习字闭门不出十余载,退笔成冢……”书法名家苦练书法,初衷不改,矢志不渝,缘于钟爱。小学生学书也是如此,只有热爱才能成就坚持。对待学生作品,教师要多欣赏,可以赞扬作品中的单个汉字,称赞其书写结构的美观,也可以赞扬整幅作品的行款设计规范,甚至可以夸奖其中一个字中笔画的书写富于韵味。
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结构相对于笔法来说直观性稍强,便于点拨。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字的重心稳定,课堂上笔者使用了“搭积木”和“画辅助线”两种直观品评方式。“ ”这类半包围结构的字,用积木方块图方式呈现比较恰当,醒目的方块图解直观地传达着半包围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包围部分收敛,被包围部分、无拘束。品评“ ”等字时,辅助线直观而醒目,汉字重心是否稳固,学生一目了然。用欣赏的眼光进行品评,用合适的方法加以修正,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书法欣赏,是心灵的小憩,让墨香尽情濡染;书法欣赏,是书海的漫步,让经典在心头荡漾。
二、练,处处可留心
(一)立足起点——扎实训练手感
小学生迈进了三年级,就意味着推开了软笔书法殿堂的大门,毛笔是他们学习书法的工具,更是他们延长的手指。
在初握毛笔的他们眼里,柔软的笔毛像不听话的孩子,不受控制、不听使唤,用它写出来的字如毛毛虫,似蚯蚓。想帮助他们找到握笔与书写的手感,需要教师手把手指导,带着他们握笔,让他们和自己一起亲历毛笔的运动,感受毛笔入纸的深度,以及握笔书写时应有的力度,从而形成较为直观的感受。
手感训练与笔画学习是书法入门的极好搭档,练习书写笔画就是训练书法的内功,只有内功深厚了,才有可能成为“书林高手”。结构再复杂的字,都是由最基本的笔画组合而成,笔画本身的起承转合、提按流转都能锻炼手指、手腕的灵活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便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动态呈现。(1)实物投影察细微。使用实物投影呈现,镜头需直接聚焦毛笔笔毛,这样的凸显,便于学生观察笔毛的运动。用此方法示范时,教师选用的纸张和学生的最好一样,这样更便于学生对笔画的定位和模仿。(2)多媒体技术促高效。多媒体可以放大、定格笔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等书写技巧呈现更为直观。多媒体还有慢放和循环播放功能,能让转瞬即逝的动作过程完整、清晰,有助于突破难点。几种示范结合,宏观微观相济,学生的观察就能达到全方位、立体化,日积月累的模仿和感受,毛笔走向、力度轻重等与书法相关的书写奥秘将一一被学生发现。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日常训练不能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连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读书之道,亦是书法之道。教学中,不管教师选用何种示范方法,学生手持毛笔,边看揣摩,边看边模仿必不可少。书写技能离不开反复多次的练习,“精讲多练”至关重要。
(二)归类拓展——主动践行规范
学生书法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教材提供书写规则的举一反三的引导。课堂点评环节,可再次利用该课书法规则,如斜钩收笔出锋向上。教师主动引领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字里也有斜钩?接着出示典型汉字“式、武、戒、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字里的斜钩和所学习的“氏”里斜钩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发现斜钩在这些字里的写法大同小异,它们都共同遵守着该课所学习的书写规则——斜钩收笔出锋向上。比较、观察、思考,让学生在书写中少了随意,写出来的字也端正、规范了许多。
表面看,教者只是拓展了一类字的写法。其实,教者打开的是书法共性规则的魔法盒。可以归类的书法知识涵盖面非常广,笔画、偏旁、结构、行款等,如果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能多关注归类学习和有意拓展,教材就能变得丰厚。
书法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书写技巧,还应在训练中帮助学生逐步积淀起终身受用的书法素养。教材的归类安排为书法教学安上了一扇窗,需要我们主动去推开,书法艺术的“别有洞天”就在眼前。
(三)关注合作——主动分享发现
席勒曾说:“所有其他训练都能给人一种特殊的技巧,由此也给人设置了一种特殊的界限。只有审美的训练可以导向无限。”书法艺术隶属于审美艺术,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累积书写经验的过程。有些眼光独到、感受敏锐的学生对书法还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此时,书法就成了他们遨游书法殿堂的翅膀。
开放式的书法课堂离不开教者的耐心点拨,也不能缺少学生间的主动交流,思想彼此碰撞,才能衍生出智慧。学习“ ”字时,小组内先观察,互相交流发现,“横画均匀放置才美观。”学生用自己对字的直观感受诉说着自己眼中的美。后来,我们在学习“ ”字时,小组一讨论,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就有了发现:竖画之间也遵循距离基本均衡的原则。只有横、竖需要均匀放置吗?其他笔画呢?“笔画分布均匀”的共性规则,在合作探究中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思考是桨,合作是船,书法课堂也需要同舟共济! 三、摹,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说:“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一)涂画体验,摹动作
书法教材囿于篇幅,提供给学生练习用的教材很难做到全面介绍书法,只能择其部分要领,这些要诀虽经过专家的精心选择,可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难窥这一斑以见全豹之貌。他们书写出的汉字往往欠缺艺术性,笔画僵滞,千人一面。
为了弥补此遗憾,增强书法教学的艺术性,在课堂上,笔者引入了“涂画体验”,老师和学生一起带着毛笔起舞,我们时而笔尖轻轻入纸,练习书写清秀雅致的左尖横,时而笔肚重重下压,丰润饱满的点呼之欲出,时而练习转动手腕,感受弯钩的内圆外方……学生在这样的水墨游戏中快乐着、享受着,此时教育无痕,学生的练习却真实有效。信手涂鸦,无须成字,看似降低了书写要求,实则暗藏了对学生书法基本功的训练,这基本的功力为日后学生的灵动书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这也切合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
(二)碑帖临摹,摹眼力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既提出了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也提出了在书法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学生书法素养的提高,仅仅靠练习教材上的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厚的书法土壤,结合教材,让碑帖适度进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学生临写碑帖,从模仿入手,观察字形结构,体味笔画韵律。学写了简体字“宝”后,我们还可以引入原帖,指导学生学写碑帖中的“寶”字,写法上,它俩虽有简、繁之别,但是,书写规则相通,天覆地载,重心稳固。 透过“寶”字,我们触摸到了汉字最初的温度:玉石和贝壳都是珍宝,要深藏在屋子里。每个汉字都有故事,让我们放慢脚步,静心驻足,探根求源,融汉字文化与书写技能训练于一体。
“师之渊博,学之才能功倍”,不忘初心,和学生一起触摸书法,向教学相长的曼妙境界一路前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