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交网络中的强弱关系转化

社交网络中的强弱关系转化

来源:锐游网
学 探讨 礁 翥 社交网络中的强弱关系转化 吕行佳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媒体的普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社交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社交关系 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们的社交思维也随之产生变化。社交网络中的人际关系按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感 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可划分为弱关系和强关系。 关键词:弱关系;强关系;社交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05—0076—01 一、“蒙面互联网”时代的弱关系 2l世纪的社交关系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你不知道电 脑那边是人是狗。”个人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言行随时可能遭到 网络暴民的“怒骂”,网民在“匿名”的状态下一反常态,在 对方不知道自己个人信息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张扬隐藏在现 实生活中的懦弱。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概括为“蒙面互联网” 时代,这个阶段的社交平台以QQ、贴吧、微博等产品为代表, 用户间均以弱关系维系。弱关系指和交流不频繁的人的联系, 对应的是频繁交流的强关系。弱关系的显著特点是个人的社 会网络异质性较强,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亦 无过多的情感维系。所以在弱关系社交中,个人的交往对象复 杂、交往面广,获取的信息也相对丰富。 (一)弱关系可以扩大社交的范围 在蒙面互联网时代的弱关系社交中,这种关系既可以是 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它并不要求交往双方的社会地位、 行业种类、兴趣爱好等个人特点完全匹配,只要双方对某一事 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其社交关系就有连接的可能性。以贴吧为 例,无论发帖人是否需要反馈、回贴人与发贴人是否持有相同 观点,都可以进行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关系的维系成本 极低,因此可以形成庞大的弱关系社交圈。 (二)弱关系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教授在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 以反映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发现,联系紧密的朋友反而没有那 些平时很少联系或不怎么熟悉的人发挥的作用大。他在描述 弱连接的论文《弱联系的力量》中指出,弱联系是在社会经济 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它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 复性的信息。由于弱联系的分布范围广,所以它可以将其他群 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个体,进而创造出更多的 社会流动机会。因此,弱关系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与资源。 (三)弱关系有助于提升社交内容质量 以微博为例,几乎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中找到自 己认可的“意见领袖”,并通过对“领袖”的单向关注获取与 自己价值观相近或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对于弱关系社交中 的被关注者,即小范围内的“意见领袖”来说,需要通过不断 增加关注人数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利用其影响力达到 影响舆论、获取愉悦的心理体验、以关注度获取经济利益等目 的。这就要求被关注者在社交平台发布内容时分析关注者的 兴趣点,筛选出符合大众期待的优质内容,并制定能够有效吸 引关注度的发布策略。 (四)弱关系的社交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大量陌生人进入社交范围,用户并没有足够的情感和精 力去维系与众多陌生人的关系,这导致交往的随意性增强,社 交关系的稳固性降低。在“蒙面互联网”的大环境中,网民可 能由于其匿名状态而放松警惕、吐露心声,这种情感的抒发似 乎可以使用户的压力得到释放,但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当弱 76 关系社交双方的互动不断增加,这种弱关系就有可能转变为 强关系,由于“蒙面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不透明性,所以社交 双方在强弱关系转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弱关系 社交存在的以上问题,要求社交产品要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感 兴趣的组织、协助用户妥善维系和处理社交关系,并引导用户 生产高质量的社交内容。 二、“当面互联网”时代的强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不断更新社交平台功能并 优化用户体验,一种新的社交关系悄然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朋友圈中“晒”与“赞”功能的 开放与限制,预示着互联网思维已经从以微博等为代表的“蒙 面互联网”阶段发展到以微信为代表的“当面互联网”阶段。 这种来自朋友圈的反馈机制及基于朋友的用户连接均以“强 关系”维系。强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这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础进 行维系。在强关系社交中,交往的对象所掌握的信息趋同,所 以用户能获取的信息内容相对单一。 (一)强关系社交的范围是有限度的 在当面互联网的强关系社交中,这种关系必须是双向的。 它要求进行连接的双方在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尽 可能多地形成匹配,匹配的程度越高,连接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社交双方成功连接后,强关系还要求双方保持一定的互动 频率来维持这种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关系的维系成本较 高。在现实的强关系社交中,社交范围与个体为维系强关系付 出的精力和感情成本成正比,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强关系社交的互动性强 基于强关系社交的最大诉求是维系感情,社交产品在这种 社交关系中往往兼具通讯与信息分享的作用。这也对社交产 品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保证社交关系质量的 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维系成本,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感情维 系方式。以微信朋友囤为例,在单一产品中即可完成对所有好 友分享信息的查看和反馈,且拥有共同好友的微信用户可以 同时与多个好友进行互动。相对于单一的通讯工具而言,朋友 圈的情感维系成本显然更少,其互动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大。 (三)强关系的社交内容质量具有不稳定性 在相对封闭的微信中,只有双向关注才能够进行信息分 享与信息查看,且分享信息的用户往往会期待来自好友的反 馈。非营利性质的微信用户与好友关系密切且互动频率强,由 于其非匿名性使信息发出者对接收者产生信任。所以,用户在 微信朋友圈分享信息时会加入更多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的 抒发可能是极具传播价值的优质内容,也有可能是用户对于 生活琐事的抱怨牢骚。营利性质的微信用户所采用的微营销 策略多为轰炸式营销,其在朋友圈分享的广告内容次数多、时 间跨度短,这也导致了社交内容质量的下降。 (四)强关系的社交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随着微信等强关系社交应用向生活领(下转第120页) 广电视角 “形象改进”适用于廖杰,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个人品质,但 知名度、曝光率尚有欠缺,需对其进行适当的品牌营销,形成 真正优秀的品牌。因为品牌…一旦形成能促进个人形象的完善, 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在男性主持人品牌度欠佳的情况 下,可改变以中年男性为“意见领袖”的主持人模式,加入对 资讯有敏锐观察能力的女性主持人,将男性主持人对多元化 信息的准确判断和犀利评论与女性主持人平易近人的解渎相 结合。例如,辽宁卫视《说天下》的两组固定主持人,组合的 品牌可信度远远超过一人的力量。 四、建立主持人中心制 建立主持人中心制是构建主持人品牌的管理系统,这也 是《晓说》与《杂志天下》在主持人品牌构建上的最大差别。 《晓说》给了高晓松一个充分发挥才能、展示自我的平台:节 目选题以高晓松的意见为主,独立完成主持人台本,节目组仅 仅负责协助搜集资料等辅助工作。这不仅有利于解决节目组 权力分散、决策冲突的问题,更能把“以主持人为本”落到实 处,让高晓松获得了个性的极度张扬。《杂志天下》制作组也 可围绕主持人开展各种幕后工作,让主持人凭借自己的丰富 积累、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对节目内容进 行取舍,形成真正具有自己风格的脱口秀节目。 五、建立有效的意见反馈机制 网络自制类节目中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性强,观众可以 在网上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晓说》“欢迎围观,欢迎拍砖, 欢迎吐槽,欢迎撒娇”,每期节目都有密集的弹幕进行“吐槽” 和评论。电视则是单向传播,只能是主持人与现场观众的互动 或者节目播出后通过短信等获得观众意见,而观众无法收到 主持人的反馈 六、加强台网联动 藏 嚣翥 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取更多的传播渠道已是大势所趋。为 了争取更高的点击率,方便身处旅途或排队等待的人们观看、 收听,优酷土豆为《晓说》出品了专属App,所有视频都可以 缓存离线观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电视节目由于 审查不过关等原因无法在电视上播放,电视节目的内容优势 正在减弱。台网联动能够使大量优质的电视资源通过网络平 台传播给更多的受众,若《杂志天下》尝试“电视节目网络 化”,则节目的选题可以更自由,主持人评论可以更“麻辣”,给 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收获受众更多的情感认可。 当然,眼下个别网络自制节目仍然存在内容粗俗、格调不 高等问题。电视节目进驻网络平台并不意味着要管理层放松对 节目的质量审查,反而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电视节目 需要根据网络受众的需求来制作与原电视节目相应的节目,这 样的网络自制节目才会在全媒体时代获得更大的传播影响力。 总之,传统电视脱口秀节目要想彻底摆脱同质化,就必须 借鉴网络自制节目在内容、形式方面的优势,合理再塑主持人 形象,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有特 色的、高品质的节目,这样才能在全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章培侃.电视读报节目的优势及创新路径[J].商品与质 量・建筑与发展,2013(7):558. [2]杨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 20l2. [3]曹以莉.论主持人的“个人品牌”特征[J].新闻爱好者, 2007(12):49. (上接第76页)域的渗透,其用户黏性不断增强,除满足用户的 日常交流和信息分享的需求外,使用微信也成为了用户工作、 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对于微信的依赖可能会影响到用户 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质量。基于强关系的社会交往会使用户 对好友产生远多于弱关系社交中的信任和宽容,这也加快了 不实信息的传播速度,而对于强关系社交平台的辟谣往往比 在弱关系社交关系中辟谣的难度更大、速度更慢。强关系社交 平台的用户时常会混淆强关系网络互动与现实中社交互动的 区别,用户会在强关系互动的外壳下忽视微信非实名制的特 点,这也是微信诈骗无法根治的原因之一。以上问题要求用户 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能够合理地使用新科技,同时也要求社会 完善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管理机制,以技术手段对其进行 限制和引导。 三、社交弱关系到社交强关系 当弱关系社交双方的互动不断增加,这种弱关系就有可 能转变为强关系。以微博为代表的弱关系社交平台大大扩展 了用户的社交范围,而以微信为代表的强关系社交平台则一 定程度上承担了由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化的角色。如微信中的 “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可以使完全“无关系”的用户 建立“弱关系”,并通过微信的通讯功能和信息分享功能逐渐 加强弱关系,从而产生强关系。 这种由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转换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首先, 社交用户关系由弱变强需要触发点。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关注 话题能够带来更多的互动,互动越多,建立强关系的可能性就 越大;反之,不具有共同话题的弱关系双方不仅不能转化为强 关系,甚至有可能弱化原本的弱关系。其次,建立强关系需要 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如用户基于共同兴趣在某运动装备鉴 定分享社区建立弱关系,随着交流的频繁和深入,用户使用该 应用的频率不能够满足用户的交流需求,此时用户需要将互 120 动转移到使用频率更高的平台上,这样才能够维持弱关系、进 而建立强关系。 除此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各 社交平台对社交关系起到的作用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如微博 的私信功能逐渐完善,用户黏性较强。在一定情况下,强弱关 系社交是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同时存在的。再如在腾讯QQ推 广初期,大部分用户使用QQ是为了与陌生网友进行交流,此 时该产品所维系的为弱关系社交。如今,腾讯QQ的用户中鲜 有专门为了与天南地北的陌生网友互动而保持用户黏性,QQ 的群组、文件传输等功能使它的社会性和商业性越来越强, QQ用户间的社交关系也有强化趋势。社交平台作用的这种 转变的一个明显表现是,用户在使用微博、QQ等原弱关系社 交平台时不再像“蒙面互联网”阶段时恣意随性,而是越来越 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维护自己的形象。 从“蒙面互联网”到“当面互联网”,从“弱关系”到“强 关系”,互联网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会的人际传播。如何有效地 进行社会交往,如何在“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换过程中 处理好交往双方存在的社会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悦坦.从“蒙面互联网”到“当面互联网”[J].销售与 市场(评论版),2o14(09):35—37. [2]宋颖.在线社交网络社区发现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 2014. [3]肖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 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 93-98. [4]肖冬平,梁臣.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模式综述[J].广西社 会科学,2003(12):166—1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