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轨

城轨

来源:锐游网
一、1.皮尔逊因此被誉为“地铁之父”。中国首条铁路—吴淞铁路(上海)。中国自建并保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第一条观光铁路——西苑铁路。詹天佑,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2.运载人和物的车辆在“特定”的轨道上走行,轨道起了支撑和导向作用,这种交通手段称为轨道交通。

二、1.城市轨道交通从它的输送功能和运行区域,可以划分为 “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小区域轨道输送系统”等三个类型。

2.城市轨道交通的一般类型(1)地铁和轻轨(2)有轨电车(3)缆车(4)城市独轨(5)磁悬浮

三、1.轨道结构一般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道岔及其他附属设备组成。

2.直线轨道的五个要素:①轨距 ②水平③高低④方向⑤轨底坡 3.道岔组成:①转辙器(points or switch)②连接部分③辙叉及护轨(frog and guard rail) 道岔分成①连接②交叉③交叉连接 4.道岔类型(图)画道岔

四、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由车体、转向架、牵引缓冲装置、制动装置、受流装置、车辆内部设备、车辆电气系统7大部分组成。 2.制动方法(1)摩擦制动:包括闸瓦制动和盘式制动(2)电气制动:包括电阻制动和再生制动(3)电磁制动:包括磁轨制动和涡流制动

3.轨道交通列车是由动车和拖车编组而成。

4.地铁车辆有动车和拖车、带司机室车和不带司机室车。A型-带司机室拖车B型-无司机室带受电弓的动车C型-无司机室不带受电弓的动车

五、1.信号的作用:用于指挥和控制列车运行的通信信号设施。 2.轨道交通信号是 “信号(显示)、联锁、闭塞”的总称,是由各类信号显示、轨道电路、道岔转辙装置等主体设备及其他有关附属设施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3.钢轨是导体,左右两根钢轨可以用来形成回路,组成电路,用来检查列车占用钢轨线路状态,这就是轨道电路。

4.“联锁”—— 是指为保证行车安全,而将轨道交通线路中的所有信号机、轨道电路及道岔等相对独立的信号设备构成一种相互制约、互为控制的连带环扣关系,即“联锁”关系。

5.列车运行间隔自动调整亦称移动闭塞。不需要将区间划分成若干固定的闭塞分区,而是在两个列车之间自动的调整运行间隔,使之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使两列车之间的间隔最小,从而提高了区间内的行车密度,大大提高区段的通过能力。

九、1.在道路和轨道交通的线路设计中采用:线路平面图、线路纵断面图和线路横断面图来表示。

2.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纵断面是由坡段和连接相邻坡段的竖曲线组成的。坡段的特征用坡段长度和坡度值来表示

十、1.轨道交通车站可以分成地下车站、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 2.车站站台型式主要有以下3种。①岛式站台②侧式站台③岛、侧混合式站台 (图) 3.换乘方式(图)

十一、1.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式和方法简介 ①“虚拟现状轨道”模式

“虚拟现状轨道”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将相关的公交线路的现状客流和自行车流量,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转移,得到虚拟的现状轨道交通客流。然后按照相关公交线路的历史资料和增长规律,确定轨道交通客流的增长率,推算远期轨道交通需求客流量;或者由公交预测资料,直接转换为远期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对现状交通特征的反映较为片面,精度较低,操作简单,所以常用作其他模式预测后的比较验证或定性分析的辅助手段。 ②“远期轨道交通推算”模式

“远期轨道交通推算”模式是基于现状客流分布(OD分布)的预测模式,它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居民出行调查,掌握现状全方式的出行分布,虚拟出“现状”轨道交通客流,并推算其站间客流,然后按照相关公交线路的历史资料和增长规律,确定轨道交通客流的增长率,推算“远期”轨道交通需求客流量。

“远期轨道交通推算”模式的预测基础为城市客流分布资料。对客流出行现状特征的反映比较全面,因此预测精度有所提高,适用于城市布局结构变化不大、客运交通发展相对稳定的城市。 ③“四阶段预测”模式 “四阶段预测”模式也是基于现状客流分布(0D分布)的预测模式,它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居民出行调查,掌握现状全方式的出行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年限的全方式出行分布,然后通过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得到出远期轨道交通客流量。

“四阶段预测”模式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能较好地反映城市远期客流的分布,且精度相对较高,但对数据要求高、操作复杂。近年来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一般都属于这一模式,并成为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④非集聚模式

非集聚模式又称为交通特征模式,它以实际产生交通活动的个人为单位,对个人是否进行出行、去何处、利用何种交通工具以及选择哪条路线等活动分别进行预测,并按出行分布、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分别进行统计,得到交通需求总量的一类预测模式。

非集聚模式在理论上利用了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引入了随机效用的概念,其核心是效用最大化理论。它着眼于研究出行者个体的出行行为。

非集聚模式相比传统模式的优势是有明确的行为假说、模式的一致性好、模式标定所需调查样本少、模式有较好的时间和地区可转移性等特点,但目前该预测模式在实际运用上还不够成熟。 2.“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模式简介

出行生成预测是指对每一个小区产生的和吸引的出行数量的预测,亦即预测发生在每一个小区的出行总数量,换言之。出行生成预测是预测研究对象地区内,每一个小区的全部进出交通流,但并不预测这些交通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出行分布预测是指从起点小区到终点小区(OD)的交通量的预测; 方式划分预测是指对每组起点、终点间各种可能的交通方式(如地铁、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等)所承担的比例的预测,即决定出行者采用何种交通方式出行;

线网分配是指将每种交通方式的起点、终点(OD)之间的客流量,通过各自有关的模型网络分配在出行的特定线路上。

十二、1.运输计划的内容包括行车计划、列车运行交路、列车停站设计和车辆运用计划等。

2.全日行车计划是营业时间内每小时开行的列车对数计划,它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日常运输任务,它是编制列车运行图,计算运输工作量和确定车辆运用的基础数据。全日行车计划编制的基础是客流计划。

3.车辆保有数包括运用车辆数、检修车和备用车辆数。(公式) 4.列车交路计划是根据运营组织的要求及运营条件的变化,按运行图或由调度指挥列车按规定区间运行、折返的列车运行计划。列车交路计划规定了列车运行区段、折返车站以及按不同交路运行的列车对数。折返(图) 1.站前折返

列车在中间站、终点站利用站前渡线进行折返作业的站后折返方式。由于车站接发车与折返作业不能采用平行作业,存在进路交叉,

前后前后前后前后站前折返示意图站前折返示意图行车安全性差,另一方面容易引起乘客方向感混乱。 2.站后折返 列车在中间站、终点站利用站后渡线与折返线进行折返作业的站后折返方式,由于车站接发车采用平行作业,不存在进路交叉,行车安全,有利于提供列车的旅行速度,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作业中的常用折返方式。

列车交路有长交路、短交路和长短交路三种。(图) 5.列车运行图(题)

前后前后站后折返示意图例:已知某轨道交通系统中,列车每列车编组6辆,定员220人/辆,设计高峰时段7:00~8:00时段内满载率0.85;列车在每个站客运作业均停车1分钟,另在首末站有折返作业时间均为2分钟;断面客流预测、站间运行时间如图;在修车系数5%,备用系数5%。

(1)7:00~8:00时段内站间断面客流量预测(单位:人/小时) 21000 18000 17500 17500 17500 16000 1600020000 18000 16500 16500 15500 17000 15500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2)站间列车运行时间(上下行运行时间相同)(单位:分)3 4 3 3 4 4 2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问题:

①计算列车运行周转时间,高峰时段高峰方向列车数,高峰期内行车间隔。

②试确定该轨道系统的运用车数、在修车数、备用车数、应保有的车辆数。

③在下图中画出7:00~8:00的列车运行图。 解:①列车的周转时间

θ周=∑t站停+∑t运行+∑t折返 =16+46+4 =66(分钟) 高峰时段高峰方向列车数 n发=Q高峰/qr

=21000/(220×6×0.85) =18.7取值为19(列) 行车间隔

I=3600/19=189(秒)

②运用列车数(需要考虑是双向运行,且上下行列车数相同) n运=n发T高峰/θ周=19×60/66=17.25(列)取值18列

运用列车数

N运=m×n运=6×18=108(辆) 在修车数

N修=α修N运=5%×108=6(辆) 备用车数

N备=α备N运=5%×108=6(辆) 应保有的车辆数

N保=N运+N修+N备=108+6+6=120(辆) ③在图中画出7:00~8:00的列车运行图。

(先确定站名线,保留定名线。显画下行线,勾交路,后反画上行线。其它线略)。

甲-辛间列运行图(局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