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规范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程序, 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事务所年度报表审计工作应参照以下工作规程进行。
一、 审计准备阶段
(一) 确定是否接受业务委托;(参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二) 首次接受审计委托,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1.
与被审计单位面谈,讨论下列事项: (1) 审计的目标; (2) 审计报告的用途;
(3)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4) 审计范围;
(5) 执行审计工作的安排,包括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6) 审计报告格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其他沟通形式; (7) 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协助;
(8) 注册会计师不受限制地接触任何与审计有关的记录、文件和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9) 利用被审计单位专家或内部审计人员的程度(必要时); (10)审计收费; 2. 3.
(三) 连续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1. 2. 3. 4.
(四) 评价是否具备执行该项审计业务所需要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完成业务承接评价表或业务
保持评价表。
(五)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适用于首次接受业务委托,以及连续审计中修改长期审计业务约定书条
款的情况)(参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第1111号);
(六) 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参考审计准则第1201号);
(七) 安排审计任务、选派审计人员、组成项目审计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
(八) 应在实施审计前,提前3日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
了解审计的目标,审计报告的用途,审计范围和时间安排等;
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重点关注非标准审计报告涉及的说明事项,管理建议书的具体内容,重大事项概要等;
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并予以记录;
考虑是否需要修改业务约定条款,以及是否需要提醒被审计单位注意现有的业务约定条款; 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予以记录。 征得被审计单位书面同意后,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
1
二、 审计实施阶段
(一) 召开审计进点会议,明确审计意图。 (二)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 1. 2. 3. 4.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相应重大错报风险(参考审计准则第1211号); 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并记录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执行穿行测试,记录控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识别的风险,以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汇总风险评估结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5.
(三) 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各科目实施实质性测试:
1. 2.
查阅有关文件及会计资料;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如存货监盘(参考审计准则第1311号),函证(参考审计准则第1312号),分析性程序(参考审计准则第1313号), 审计抽样或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参考审计准则第1314号)等等审查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的情况,参考审计准则第1401号处理;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的,参考审计准则第1411号处理;利用专家工作的,参考审计准则第1421号处理; 4. 5.
(四) 如在审计过程中涉及下列内容,应参考相关审计准则进行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舞弊风险评估与应对 (参考审计准则第1141号);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法规行为的考虑 (参考审计准则第1142号); 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参考审计准则第1152号); 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 (参考审计准则第1323号); 持续经营 (参考审计准则第1324号);
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参考审计准则第1331号); 期后事项(参考审计准则第1332号); 比较数据(参考审计准则第1511号);
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参考审计准则第1521号); 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参考审计准则第1621号处理;
按规定做好审计记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对需进一步核查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查、取证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参考审计准则第1301号); 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重大变化; 重要审计事项和风险领域;
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及发生错报的方式(参考审计准则第1231号); 发生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参考审计准则第1141号); 重要性水平的设定(参考审计准则第1221号);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
三、 审计报告阶段
(一) 分析、整理、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召开项目组会议,汇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审计差异,根据错
报的重要性确定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的事项,编制账项调整分录汇总表、重分类调整分录汇总
2
表、列报调整汇总表、未更正错报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草表。
(二) 与被审计单位召开总结会,就下列事项进行沟通,形成总结会会议纪要并经双方签字认可: 1. 2. 3. 4. 5. 6.
(三) 获得被审计单位同意账项调整、重分类调整和列报调整事项的书面确认;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同
意调整,应要求其说明原因。根据未更正错报的重要性,确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以及如何反映。
(四) 在就上述有关问题与治理层沟通时,提交书面沟通函,并获得治理层的确认(参考审计准则第
1151号)。
(五) 编制正式的试算平衡表, 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评价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如果识别出以
前未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应重新考虑对全部或部分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评估的风险是否恰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之前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
(六) 将项目组成员间意见分歧的解决过程,记录于专业意见分歧解决表中。汇总重大事项,编制重
大事项概要。由项目负责经理复核工作底稿,由项目负责合伙人复核工作底稿。必要时,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参考审计准则第5101号)。
(七) 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参考审计准则第1501号),并送
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八) 向被审计单位适当的高级管理人员获取经签署的管理层声明书,并确定其日期与审计报告的日
期一致(参考审计准则第1341号)。
(九) 撰写审计总结,完成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核对表,完成业务复核核对表,正式签发审计报告。
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的措辞;
账项调整分录汇总表、重分类调整分录汇总表、列报调整汇总表、未更正错报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草表;
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对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执行该项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四、 审计底稿归档工作
工作底稿分为当期档案和永久性档案两大部分,应在出具审计报告后的两周内完成归档(参考审计准则第1131号)。
(一) 当期档案主要供当期和下期审计使用,贯穿了重大错报识别、评估和应对的审计工作主线,主
要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工作底稿、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其他项目工作底稿和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底稿。
(二) 永久性档案包括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档案,其内容相对稳定,主要包括:审计
项目的管理,被审计单位历史改革与法律资料,组织机构,主要业务与技术资料,财务管理制度,主要经济合同或协议,重要实物资产,政府机构、监管部门相关资料,中介机构报告,会议纪要等。
3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