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 4)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4)
统计学原理的最终审查大纲(第1-4章) 第一章绪论 本章的重点
1、统计学的认识对象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科学,适用于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定量研究。
――统计学的认识对象是大量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以及数量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统计认知对象的特征是数量性、整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2.研究方法-群体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数法是本章的难点
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 人口
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它是由特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统计研究对象,可简称总体。1、总体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三个特征。2、总体的分类
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实体整体性和行为整体性;事物总体和数字总体。整体单位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
1.标志是描述整个单元特征的名称。标记按其性质可分为质量标记和数量标记。从整体观察来看,有恒定迹象和可变迹象。
2、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统计调查所得的结果。――变异与变量
1.总的来说,每个单元符号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化。变异是统计学的前提。2.变量标志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值称为变量值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是表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取值。 -1-
1、统计指标的涵义: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2.统计指标构成要素: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值两个要素组成。3.统计指标的作用4。统计指标的特点: 1、数量性。
也就是说,任何指数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没有没有数字表示的统计指数。2.全面性。 即任何指标都是综合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3、具体性。
也就是说,任何指标值都反映了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现象的规模和水平。 4、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2) 有两种标记:质量标记(只能用文字表示)和数量标记(可以用数字表示),指标可以用数字表示。联系人:
(1)许多指标值都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 由于人口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这表明总体指数和反映总体单位的符号之间也存在转换关系。5.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2)统计指标按其数值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3)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二)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体系的含义: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统计指标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统计指标体系设置的客观性3、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
① 根据统计指标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经济、社会和科技统计指标体系;② 根据研究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描述、评价和决策统计指标体系 -2-
③ 根据指标所反映的管理水平,可分为宏观(国家)、中观(地区和部门)和微观(基层)统计指标体系;
④按照研究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课堂练习:
例题1(单项选择题)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a、 抽象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D.社会经济统计认知过程的规律和方法回答:c
例题2(单项选择题)
标记是描述整个单元特征的名称;标志值是标志的数字表示形式,因此()。a、 有两种类型的标记值:质量标记值和数量标记值B,质量标记和数量标记有标记值C,质量标记有标记值D,数量标记有标记值答案:D 例题3(多项选择题)
人口和人口单位不是固定的,它们随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a、 人口可以转化为人口单元B,人口单元可以转化为人口单元C,只有人口可以转化为人口单元D,只有人口单元可以转化为人口单元e,人口和人口单元可以相互转化 例题4(多项选择题)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a、 该国所有人口的数量是人口B,每个人是总的单位C,每个人的年龄是变量
d、全部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是统计指标e、某人的性别为d女性‖是一个品质标志答案:bcd
例5(填空)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答案: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例题6(简答题)
简要描述统计指标和迹象之间的关系?答复:
标志和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第二,标志有只能用文字说明的品 -3-
质标志和可以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联系:第一,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第二,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可变的,则说明总体的指标和反映总体单位的标志之间也存在着变化关系。思考题
1.简要描述统计的含义和关系。2.简要描述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它有什么特点?4、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5.社会经济统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6.统计活动的阶段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7.什么是集体和集体单位?8.简要描述符号和指标之间的关系。9.什么是变量和变量值? 10、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为什么统计指标体系比统计指标更重要?11、什么是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如何判断? 第二章统计调查
本章的重点是统计调查的方式和统计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各种组织方式的结合运用。 1.统计调查方法
?全面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专门调查自填式方法???人员面访??电话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直接观察法?电子数据报告???卫星遥感法 2.通过统计调查收集的数据
3、统计数据的类型(统计测量的有关概念)
统计指标的可测量性决定了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时,必须对其进行量化。从数据量化的不同抽象程度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4-
(一) 分级表
定类尺度,或称作列名尺度,就是将研究对象按某种特征将其划分成若干部分,并给每一类别定名,但不对类别之间的关系做任何假定。定类尺度是最粗略、精度最低的计量尺度,也是最基本的尺度。例如,在人口统计中按地区分组、民族分组,并用数字作为代号,如北京为01,河北为02等。在形式上,定类尺度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两种属性,对称性说明各类之间彼此相对称,传递性则表示运算上各类量值只具有相等与不相等的性质。这种测定尺度和分组在实际统计活动中使用得很广泛,主要用于计算各组数值占总体数值的比重和众数等,但不能对各类编号进行加减乘除计算。(二)定序尺度
测序标度,或测序标度,根据一定特征的大小、高度和强度排列各种事物,形成测序数据。例如,产品按质量分为一级产品、二级产品和三级产品。学生的成绩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该量表的测量水平高于分类量表。它不仅可以分类,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顺序,并比较不同类型之间在等级和顺序上的差异。在运算方面,除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特点外,各种量可以大于或小于,但它们的序列号仍然不能通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计算。除了测量比重(频率),测序标尺还可以计算累积频率(速率)、中值和其他值。(3) 距离标度
定距尺度,或称间隔尺度,它是把定序排列的各类事物间的差距,以一定的度量单位明确起来,构成定距的数据。这是比前两种尺度更精确的计量尺度,一般要求建立某种物理的量度单位。如考试成绩以分计量:长度以米计量等等。成绩每分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80分与90分的差距等同于90分与100分的差距。在运算上,除了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之外,还可进行加减运算,但不能进行乘除运算。例如可以说30℃与25℃相差5℃,且它与10℃与5℃之间的差距相等,但不能说10℃比5℃热一倍。(四)定比尺度
固定比率标度或比率标度是测量级别最高的数据测量标度。它是一种测量尺度,在固定距离尺度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绝对零点,抽象出事物的测量差异。换言之,固定距离刻度中的0仅代表某个值,即0值;固定标度中的0是绝对零点,这意味着否。固定距离标度和固定比率标度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存在绝对零点。0的含义在两者之间是不同的。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数学考试中得了0分,这只能意味着他的数学分数是0,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数学水平,但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是0米,这意味着他不存在。在操作中,固定的刻度可用于任何统计操作和比较。因此,许多统计的最终结果都是在固定的尺度上给出的,这是一种广泛使用且值得推广的测量尺度。
在测定尺度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同类事物用不同的尺度量化,就会得到不同的尺度数据。如农民收入数据按实际值填写就是定距尺度;按高、中、低收入水平分就是定序尺度;按有无收入计量则成为定类尺度了;而如说某人的收入是另一人的两倍,则是定比尺度。又如,学生成绩若具体打分就是定距尺度,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划分就是定序尺度。一般因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不同,计量尺度也会不同,若不担心损失信息量,就可降低量度层次,从而实现它们间的转化。例如,性别在医学上若根据荷乐蒙的比例来区分的话,就是定距尺度,而性别分为男、女,则是定类尺度。 4.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