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敏感性皮肤患者54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敏感性皮肤患者54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来源:锐游网
・ 84 ・ 福建医药杂志2017年2月第39卷第1期Fujian Med J,February 2017,Vo1.39,No.1 D3低于正常对照组,且25一(OH)D。与FINS、 HOMA—IS呈正相关,与FPG和GHbA1C呈负相 women[J].Diabetes Care,2010,33(9):2021-2023. [7]王健.维生素D水平与糖代谢调节状态关系的研究[c].山 东:山东大学,2014:18 23. 关,说明IGT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地补充维 生素D可改善胰岛J3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能 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从而延缓2型糖尿病 的发生与进展。Nasri等口。 在一项随机双盲的临床 试验研究中也发现,T2DM患者血浆中的维生素D 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且经补充Vit D后,可降低 [8]彭永,吕肖锋.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l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 5,27(4):112—116. [9]侯清涛,李舍予,吕霞飞,等.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 型糖尿病易患性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O14,17 (27):3225-3231. [1o]Muscogiuri G,Sorice G P,Aijan R,et a1.Can vitamin D deft— ciency cause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Present evi— T2DM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血糖。但是 目前对于何时补充维生素D,及补充的剂型与剂 量,及如何临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治疗反应,尚 无明确定论,且补充Vit D后血清维生素D应达多 den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3.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2,22(2):81-87. [11]邓向群,成金罗,张允平,等.血清25一羟维生素D水平与2 型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2O11,13(9): 1181 1l87. 少才是最佳水平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维生素D应用 于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珍,刘春燕,王昕怡,等.维生素D对胰岛功能的调控作 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1404 1407. [12]安娜,权莉,曹婷.血清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C):3-5. [13]张艳玲,张栩,张雯雯,等.济南地区成人血清25(OH)D 水平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52(3):60—63. [14]周晓春,陈晓.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4):1577—1580. [2]美国糖尿病协学会.2013年ADA糖尿病指南摘要[J].糖尿 病临床,2013,7(4):154—159. E15]Eftekhari M H,Akbarzadeh M,Dabbaghmanesh M H,et a1. Impact of treatment with oral calcitriol on glucose indices in type [3]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O13:986.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_J].Asia Pac J Clin Nutr,2011, 2O(4):521—526. [43廖祥鹏,张增利,张红红,等.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 应用指南(2014年标准版)[刀.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 20(9):1011 1030. [16]Nasd H,Behradmanesh S,Ahmadi A,et a1.Impact of oral vitaminD(cholecalcifero1)replacement therapy on blood pres sur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a randomized,double blind, [5]张洁,周亚茹.维生素D与糖尿病[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13,21(6):367—372. placebo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J Nephropathol,2014,3 (1):29-33. r6]Pittas A G,Sun Q,Manson J E,et a1.Plasma 25一hydroxyvi— 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risk of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in ・实验诊断与临床・ 敏感性皮肤患者54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福建省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福州350025) 郑礼宝 黄彬彬李胜男 梅 沁 【摘 要】 目的通过检测敏感性皮肤患者使用的化妆品中主要的致敏源种类,分析敏感性皮肤外在因素中的易感因 素,为临床指导敏感性皮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lO月至2016年4月本院临床诊断为敏感性皮肤且有化妆 品使用史的患者54例,使用百亿斑贴皮肤过敏测试器进行检测,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斑贴试验阳性率为 68.52 。其中仅对一种过敏原过敏者占18.92 ,对两种过敏原过敏者占24.32%,对三种过敏原过敏者占1O.81%,对四 种及四种以上过敏原过敏者占45.95 。31.48 敏感性皮肤患者对本试剂中特定的3O种过敏原无不良反应。斑贴试验最常 见的前几项阳性变应原分别是混合香料(18.52 )、肉桂醇(16.67 )、戊基肉桂醇(14.81 )、香兰素(14.81 )。结论 敏感性皮肤与接触使用化妆品存在密切联系(其机制为Ⅳ型变态反应),其中混合香料是导致患者发生敏感性皮肤的主要 过敏原,避免此类过敏原对防治敏感性皮肤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福州市卫生系统科技计划项目(2014一S-w33) 福建医药杂志2017年2月第39卷第1期y 2017,Vo1.39,No.1 ujian Med J,FebruarF—・ 85 ・ —【关键词】敏感性皮肤; 斑贴试验;过敏原 【中图分类号】R75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00(2017)01—0084—03 敏感性皮肤也称敏感性皮肤综合征,其特征是 以皮肤有烧灼、刺痛及瘙痒等感觉,症状轻微,表 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发红L1]。处于这种高度敏感 的皮肤状态,患者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 而产生不适,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 多项在美国、英国和中国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 示,美国敏感性皮肤的发生率为44.6 ,欧洲人群 面部敏感性皮肤发病率为38.4 ,而中国上海的一 个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29.8%的人有敏感性皮 肤 ],其中严重者常伴焦虑或抑郁,因此影响患 者生活质量。敏感性皮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是 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化妆品、环境、 日光、食物、化学物质等【5],为了解敏感性皮肤患 者在接触化妆品方面的过敏原,本研究对有化妆品 使用史的54例敏感性皮肤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斑 贴试验,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2O14年10月至2016年4月 在本院门诊就诊,诊断为敏感性皮肤且有外用化妆 品史的患者54例。女52例,男2例;年龄21~59 岁,其中20 ̄40岁39例,>40岁15例,发病年 龄主要为2O~4O岁(占72.22 )。入组患者受试 前至少3天未口服抗组胺药,两周内未口服糖皮质 激素。 1.2诊断标准:诊断为敏感性皮肤的标准如下: 1)患者具有敏感性皮肤自觉症状及体征:有不同 程度的刺痛、烧灼、紧绷、瘙痒等不适,皮肤出现 红斑、干燥、脱屑、表皮菲薄、毛细血管扩张等体 征。2)乳酸刺痛试验:在室温下用棉签将1O 的 乳酸水溶液涂抹于一侧鼻唇沟,对侧用生理盐水对 照,在2.5 min及5 min对受试者的刺痛程度进行 4分法评定,0分:无刺痛;1分:轻度刺痛;2 分:中度刺痛;3分:重度刺痛。然后将两次分数 相加,总分大于3分即为敏感性皮肤。 1.3斑贴试验: 1.3.1 斑贴试剂盒:试剂盒中含测试抗原包括: 肉桂醇、羟基香茅醛、异丁香酚、混合香料、戊基 肉桂醇、香兰素、葵子麝香、橡苔浸膏、丁香酚、 香叶油、尼泊金甲酯、尼泊金乙酯、尼泊金丙酯、 尼泊金丁酯、珍珠粉、羟苯甲酮、溴硝丙醇、咪唑 烷基脲、对氨基苯甲酸、十八醇、山梨酸、三乙醇 胺、柳酸苄酯、苯甲酸、丙二醇、羊毛脂、单硬脂 酸甘油酯、硬脂酸、丁基化羟基、肉桂醛,共 30种。 1.3.2仪器:百亿斑贴皮肤过敏测试器(下称斑 试器)。 1.3.3检测方法:受试者坐直,上背部皮肤消毒, 待自然干燥后将已加变应原的斑试器贴敷于上背部 压紧,用记号笔作好标记。在贴敷后48 h去除斑 试器,20~30 min后进行结果判读。结果判定参 照《化妆品卫生规范一人体皮肤斑贴试验》中皮肤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结果判读:(一)阴性,皮 肤无反应; (4-_)可疑阳性,皮肤仅有轻度红斑; (4-)弱阳性,皮肤单纯性红斑,瘙痒; (4-4-) 阳性,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4-4-4-)强 阳性,皮肤出现显著红肿伴丘疹或水疱。 2 结果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54例患者中斑贴试 验阳性者37例,阳性率为68.52%。其中仅对一种 过敏原过敏占7例(18.92%),对两种过敏原过敏 占9例(24.32 ),对三种过敏原过敏占4例 (10.81%),对四种及四种以上过敏原过敏占l7例 (45.95 ),有31.48 敏感性皮肤患者对本试剂中 特定的3O种过敏原无不良反应。斑贴试验最常见 的前几项阳性变应原分别是混合香料(18.52 )、 肉桂醇(16.67 ),戊基肉桂醇(14.81 ),香兰 素(14.81%)。见表1。 表l 54例敏感性皮肤患者对3O种过敏原斑贴反应结果 过敏原名称斑贴阳性阳性率/ 过敏原名称斑 悭佣 例数 肉桂醇 9 16.67 羟苯甲酮 5 9.26 羟基香茅醛 7 12.96 溴硝丙醇 6 11.11 异丁香酚 4 7.41 咪唑烷基脲 6 11.11 混合香料 l0 18.52 对氨基苯甲酸 5 9.26 戊基肉桂醇8 14.81 十八醇 4 7.41 香兰素8 14.81 山梨酸 7 12.96 葵子麝香 4 7.41 三乙醇胺 5 9.26 橡苔浸膏 4 7.4l 柳酸苄酯4 7.41 丁香酚 3 5.56 苯甲酸 2 3,7 香叶油 4 7.41 丙二醇 2 3.7 尼泊金甲酯 7 12.96 羊毛脂 6 1l_11 尼泊金乙酯 5 9.26 单硬脂酸甘油酯 7 12.96 尼泊金丙酯 5 9.26 硬脂酸 1 1.85 尼泊金丁酯 2 3.7 丁基化羟基 5 9.26 珍珠粉 2 3.7 肉桂醛 4 7.41 ・ 86 ・ 福建医药杂志2017年2月第39卷第1期Fujian Med J,February 2017,Vo1.39,No.1 3讨论 患者如对试剂盒中的一种或几种变应原呈阳性反 应,则可根据此种变应原存在于哪些物质中,指导 患者避免接触这些物质,脱离过敏原,提高治疗的 针对性,并可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李庆春,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3,35 (5):264-265. 随着化妆品的广泛使用以及环境的不断变化, 敏感性皮肤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问题,且有 不断上升的趋势,接触性变应原可能为其主要的原 因之一_6],寻找致病的变应原并避免接触是防治本 病的重要手段。目前通过皮肤斑贴试验是寻找过敏 原最常见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斑贴系列变应 原对54例敏感性皮肤患者进行化妆品主要成分的 检测,发现对一项或一项以上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 [2]Misery L,Sibaud V,Merial—Kieny C,et a1.Sensitive skin in the American population:prevalence,clinical data,and role of 占37例,总阳性率为68.52 ,说明敏感性皮肤患 the dermatologist[J].Int J DermatoI,2011,50(8): 961-967. 者存在较多的变态反应因素。30种变应原中排在前 四位的分别是混合香料、肉桂醇、戊基肉桂醇、香 兰素。混合香料是化妆品工业必用原料,混合物中 大部分含有肉桂醇、戊基肉桂醇、香兰素等,在日 用香料、化妆品、香水、日常芳香产品中广泛使 用。本次研究表明,混合香料是导致患者发生敏感 性皮肤的主要过敏原,易引起敏感性皮肤,应引起 消费者的关注。 E3]Misery I ,Boussetta S,Nocera T,et a1.Sensitive skin in Eu— rope[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9,23(4):376— 381. C43余玲玲,王学民.上海地区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7):403—406. Es]侯伟,孙建方.敏感性皮肤E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 33(1):62-64. 1-63符移才,谈益妹,王学民.敏感性皮肤与日化产品开发[J]. 广东化工,2O15,42(306):148—150, 敏感性皮肤病因复杂,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 起,通过本研究发现敏感性皮肤与Ⅳ变态反应关系 密切。斑贴试验是检测变应原最经典、最可靠的方 法,简便易行,能够发现患者的致病病因。检测中 F7]李邻峰,顾恒.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EJ].中华皮肤科 杂志,2O15,48(1):8-10. ・实验诊断与临床・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59例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变的比较分析 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福州350001) 张建钫林静李红 选取159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 【摘 要】 目的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为观察组,根据绝经状态分为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随机选取12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对各组 ALT,7-GT,ALP,总胆汁酸(TAB),前清蛋白(PAB)进行检测,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变情况。 结果 观察组ALT,7-GT,ALP,TA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变(P<O.01);绝经过渡期晚期较绝经前期、绝经过渡 期早期患者TAB明显降低(P<O.05)。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变。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状态;肝功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R71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00(2017)01—0086—03 现代中医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特点,认 为围绝经期女性存在体质偏颇。围绝经期综合征女 性多见阴虚质、肝郁质、血瘀质等病理体质类型, 其中肝郁质、阴虚质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关系 妇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7一谷氨酰转移酶(7一GT)、碱性磷酸酶(AI P)、总 胆汁酸(TAB)和前清蛋白(PAB)改变情况,探 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肝功能水平的变化 规律。 密切 。本文比较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与健康 1 中医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