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来源:锐游网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一、必然性推理 概念间关系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三段论推理 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模态命题 智力推理

❖ 概念间关系(概念,是构成命题与推理的基础,只有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才是概念)

①四种概念间关系(概念所表达的事物范围 概念的外延)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A B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无重合)

A B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部分,也有不重合部分) A B 真包含(于)关系 A B ②用概念间关系表示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简单命题),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

❖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不同直言命题之间在真假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关系)

所有A是B...。....。...。。.。..。。.。.反对..。。.。..。。。。..。..。.。。.。。。。所有A不是B 推出 推出

第 1 页 共 9 页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矛盾

有的A是B..。.。..。。....。。。。。..。。..。下反对。.....。。。。。。。。。。...。.。.。.。..。有的A不是B

“所有A是B\"与“有的A不是B”、“.所有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一假 “所有A是B”与“.所有A不是B” 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有的A不是B”与“有的A是B” 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一个命题前面+“并非\"=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 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没“不\"的加上

❖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联项或主项与谓项的关系 结论)

①换质推理(换一种说法)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将“不是”改为“是”或将“是”改为“不是” ②换位推理(倒过来说) 所有A是B

有些B是A

所有A不是B 所有B不是A 有些A是B 有些B是A 有些A不是B

特殊词量(少数,大部分,一半)作为量项引导命题,不能换位 ❖

直言命题作为结论)

(两个前提包含三个概念/前提和结论中,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

两条常用规则 一特得特: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含有“有的\"命题)

只有一个前提是特称,结论也是特称

一否得否: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题

第 2 页 共 9 页

三段论推理(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一个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只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结论也是否定

❖ 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

复言命题(有两个或多个单句通过联结词联结的命题)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一、定义及真假关系 ①联言命题(多做做情况同时存在/P并且Q) 联结词:表并列、递进、转折、顺承等关系 (虽然…但是/既…又) ②选言命题

a。 相容选言命题(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可以同时存在) (P或者Q)

联结词:表选择关系(或者…或者)

b。不相容选言命题(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要么P,要么Q) “或…或。。”,二者不可兼得

联言命题与相容选言命题是相互矛盾命题

联言命题(P且Q)相容选言命题(P或者Q)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P,要么Q)一假即假,全真才真一真即真,全假才假有且只有一真才真 真假判断矛盾命题非P或者非Q非P且非Q“P且Q”或“非P且非Q” 二、推理规则 ①联言命题: 一个联言命题为真 构成其的每个肢命题为真 否定一个肢命题 否定联言命题 否定联言命题  否定一个肢命题 ②选言命题

第 3 页 共 9 页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相容选言命题(P或者Q)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P,要么Q)推理规则肯定一个肢命题,就能否定其余肢命题;肯定一部分肢命题,不能否定另一部分肢命题否定一个肢命题以外的所有命题,就能肯否定一部分肢命题,可以肯定另一部分肢命题定未被否定的那个肢命题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 否定肯定式要么P,要么Q——P—所以非Q 肯定否定式推理有效式P或者Q——非P—所以,Q 否定肯定式 ❖ 假言命题(带有假设性的命题,包含两个肢命题)

反应条件的肢命题在前,称为前件 反应结果的肢命题在前,称为后件

一、定义及真假关系 ①充分条件(条件P存在时,结论Q一定成立,P是Q的充分) (如果P,那么Q(P Q)) (只要…就,若…。则,….必须…) ②必要条件(条件P不存在,结论Q一定不成立) (只有P,才Q(P Q))

(不…不…,除非,否则不,没有….就没有…) ③充分必要条件(P既是Q的充分,又是Q的必要) (P当且仅当Q(P Q)) (若…则…,且若不…则不…,当且仅当…才…) 区别:充分条件(有P必有Q) 必有条件(无P必无Q)

充分必要条件(P、Q同时成立或不成立)

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必要条件(只有P,才Q)真假判断矛盾命题二、推理规则 :

P真Q假才为假P假Q真才为假P且非Q非P且Q ①充分条件:有P必有Q,无Q必无P

P Q(肯定前件)=非Q 非P(否定后件)

第 4 页 共 9 页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如果P,那么Q=如果非Q,那么非P)

推理规则: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②必要条件:无P必无Q, 有Q必有P

P Q=非P 非Q(否定前件)=Q P(肯定后件) (只有P,才Q=如果非P,那么非Q=如果Q,那么P) 推理规则: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则肯定前件 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否一推一:除非P,否则Q=如果非P,那么Q=只有P,才非Q=如果非Q,那么P 三、复杂推理 假言连锁推理:P Q,Q R,所以,P R 二难推理:A C,B C,A或B,则C

大部分条件句可看成A B,而A是B的必不可少/必要/前提条件=只有A,才B ❖ 模态命题(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的命题)

“必然P”和“可能非P”(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 “必然非P\"和“可能P”(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 在模态命题前加上“并非\即为负命题,与原命题具有矛盾关系 并非“必然P”=“可能非P”,不必然=可能不 并非“必然非P”=“可能P\",不必然不=可能 并非“可能P”=“必然非P”,不可能=必然不 并非“可能非P”=“必然P”,不可能不=必然 可简记为,把必然与可能互换,肯定与否定互换 ❖ 智力推理(朴素逻辑)(真假、匹配、排序和与数字结合)

①假设、代入、排除法

②找突破口(某个确定条件、比较特殊的条件或者

第 5 页 共 9 页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某个对象(条件)被反复提及)

③图表法

二、可能性推理 削弱、加强、前提型 解释型 评价型 结论型 选项分析

❖ 削弱、加强、前提型 削弱型(题干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要求从备选项中

寻找最能(或不能)反驳或削弱题干论证的选项)

加强型(题干由于论据不够充分而不足以得出该结论,要求

选出能够(或不能)加强题干的选项)

前提型(特殊的加强型题目,要求选出能够(或不能)成为题

干前提或假设的选项,正确选项是论证成立的必要条

件)

①题干论证结构分析(了解论证的结构及常见类型 找到漏洞 )

(削弱—具体指出漏洞/加强-尽量弥补漏洞)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论点) 论证方式(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论点(结论)(论证什么) 通常情况,论点(结论)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是专家的看法,也可能是某些研究的结果 论证分析方法 找提示词:“因此、据此、说明、认为、推测、建议”后是论点

“因为、由于、假如、理由是、调查、统计、实验、研究”后是论据 分析因果联系:论据(支持论点),作为原因或现象

论点(根据论据得出的观点),作为结果或对对象的总结概括 ②归纳论证(从一系列个别性的前提出发,引申出一般性结论)

第 6 页 共 9 页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某类对象的每一个对象(部分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属性A 所以,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属性A

削弱:指出所调查的样本或部分特殊,没有代表性,不能推广到整体 指出与整体相关的其他事实,这一事实足以影响整体 加强:说明样本选择正确,具有代表性或样本数量充足

从题干数据出发,补充评价观点所需要的其他相关数据使结论成立

③因果论证(通过揭示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而得出某种观点)(求异法,对比得出因果) 某一事件与另一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推出两个事件的因果关系 两个比较场合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必须是唯一的

两个比较场合中唯一不同的情况可能只是被研究对象的部分原因

削弱:指出题干因果关系不成立、“因果倒置\"、除了原因条件外有其他不同的条件、

指出原因条件相同时,结果也可能不同

加强:从反面场合加强,即指出原因条件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存在 排除他因,即说明除了题干原因之外的其他条件是相同的 ④跳跃论证(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明显的跳跃,不是一种论证方法) 推不出,需要增加一个隐含假设/论据与论点的关键词不同 削弱:指出这一跳跃不成立,即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或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明显,需要特别注意从论据到论点是否偷换了概念 加强:通过“搭桥\",在论点与论据之间建立联系

排除他因,即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两者之间存在联系 ⑤类比论证(通过“打比方\"得出结论/

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推理) 可靠性主要与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相关

削弱:指出两者之间在其他方面并不相似或存在影响性质的其他因素

第 7 页 共 9 页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当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属性与推知属性没有必然联系时,削弱力度较弱 加强:指出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⑥非论证 削弱:直接指出论点/论据错误; 指出方法不可行或达不到目的 加强:直接指出论点/论据正确; 说明方法是可行的 ❖ 解释型(给出某一个事实或论证的描述(结论、现象、矛盾或差异),

找出最能够合理解释题干的选项)

要点:正确选项必须能够解释题干现象或矛盾发生的原因

正确选项必须与题干现象或矛盾相关,不能否定或无视题干事实 正确选项必须能够包容题干所述的矛盾双方,且与人们的常识相符

❖ 评价型(要求对论证的观点、结构、有效性、错误等作出评价) 常规评价(给出某一个事实或论证,选项一般为疑问句) 注意对题干论证的分,

(若存在漏洞或隐含假设,则正确选项是针对漏洞或假设的) 正确选项起到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作用, (则一方面起支持作用,一方面起削弱作用)

直接评价论证方法(给出一个论证或一段对话,概括或指出其中逻辑错误) 寻找相似的逻辑结构: 论证推理,分析题干和选项的论证方式 命题推理,分析题干和选项的句子结构 找争论的焦点(给出对话,找出两人所争论的焦点) 焦点必须与双方所述内容具有相关性 焦点必须是双方在该论题上的观点构成对抗 ❖ 结论型(类似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片段阅读题)

错误选项:无中生有,过度推断(由题干信息无法客观推出的选项), 偷换概念,与题干信息相矛盾的选项,

第 8 页 共 9 页

④D.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违反假言推理规则的选项

正确选项:既可能是对题干材料整体内容的概括,也可能对题干某一细节概括 ❖ 选项分析 ①识别迷惑选项: 偷换概念

诉诸权威(无实质证据,以身份是否权威来说明问题) (不是出现“权威\"、“专家”字样) 诉诸无知(通过说明没有证据证明为真来削弱论证) 诉诸众人(不是出现“很多”)(仅是主观看法或主观行为) 不当类比/特殊比例(选项仅仅相对于其他选项来, 其程度较弱) ②选项比较原则 削弱型题目(加强型题目/解释型题目) 直接大于间接 必然大于可能 全面大于片面

结论型题目(排除主观项,含有“可能\“一些”的词语)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