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顶板控制和冒顶事故预防

顶板控制和冒顶事故预防

来源:锐游网
顶板控制和冒顶事故预防

一、顶板分类

伪顶 直接顶 老顶 二、直接顶的初次跨落

1、初次跨落距

决定于岩体强度、分层厚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三要素,一般为6——8米; 2、碎胀系数

煤:1.15 其它岩层 :1.33 ——1.50

这样冒落的高度为采高的2——3倍时,可将采空区充满。 三、老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

1、初次来压步距

一般为20——35米 个别为50——70米 主要决定于岩性和分层厚度。 2、周期来压

一般10——15米,常在6——30米之间变动,是初次来压步距的1/2 ——1/4。

四、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 五、采面前后压力分布

最大峰值在煤壁前方5——15米处。 六、顶板分类

1、直接顶

不稳定 中等稳定 稳定 坚硬

<8米 9---18米 19---25米 >25米 初次跨落距 2、老顶(来压)

不明显 明显 强烈 极强烈

冒顶原因分析及预防

一、采面冒顶的分类:

应按冒顶的力学原因去分类,这样才能使采取的预防措施更加可靠有效。

1、压垮型冒顶

(1) 老顶来压时的压垮型冒顶 (2) 厚层难冒时的大面积冒顶 (3) 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 2、漏冒型冒顶

(1) 大面积漏跨型冒顶 (2) 局部漏冒型冒顶 (3) 靠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4) 工作面两端的局部冒顶 (5) 放顶线及其附近的局部冒顶 (6) 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3、推跨型冒顶

(1) 复合顶板推跨型冒顶 (2) 金属网下推跨型冒顶 (3) 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跨型冒顶 (4) 采空区冒矸冲入采面的推跨型冒顶 4、综合类型冒顶

以上是按照造成顶板事故的力源进行的分类,但是煤矿的老习惯是分为局部冒顶和大型冒顶。

(1)、局部冒顶(1——2人/每次)

常发生在靠煤壁处、放顶线处、采面上下两端,从类型上压、漏、推三种都有;但靠煤壁处以漏为主,采面上下两端有漏有压,放顶线附近主要是漏、推。

(2)、大型冒顶(3人及3人以上/每次)

它包括前面讲的压垮型、推跨型和漏跨型中的大面积漏跨型冒顶。

二、局部冒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局部冒顶按发生的地点分类比较恰当; 1、靠煤壁处的局部冒顶 (1)、原因:

A. 顶板由于原生构造、采动影响存在多组相交的裂隙,这些裂隙可形成“人字劈”“升斗劈”等上小下大的游离岩块,游离岩块镶嵌在顶板内,当落煤后支护不及时,游离岩块突然冒落伤人。 B. 爆破落煤时,炮眼不当、装药过多、崩倒支架。

C. 老顶来压已造成煤帮处顶板破碎,煤壁片帮造成无支护空间。 (2)、措施

A. 及时支护、贴帮柱、架设支架前要敲帮问顶; B. 合理炮眼布置、装药量、避免崩倒支架;

C. 尽量使采面与顶板(包括煤层)主裂隙、节理方向垂直或斜交,可防止片帮,一旦发生片帮,应掏粱窝超前支护。 2、采面上下两端的局部冒顶 (1)、原因

巷道支柱的初撑力不大,不能有效控制顶板下沉,而软弱顶板一下沉就破碎,随着采面推进,还要拆去原巷道支架的一个棚腿,换用抬棚支撑棚梁,在支、拆之间对顶板不利。 (2)、措施 A. 在上下顺槽与采面相连处,用一对抬棚迈步前移,托住原巷道的棚梁;

B. 上下缺口各用四对八根长梁交错迈步前移,或用双楔铰接顶梁支护,十字铰接支护„„

C. 超前采面20米上下顺槽加强支护。

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1)原因

A. 放顶线上支柱受力是不均匀的,当工人回拆“吃劲”柱子时,

往往柱子一倒顶板就冒落;如果回柱工人来不及撤到安全地点,就会被砸着,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回拆最后一根柱子的时候。

B. 当顶板中存在被断层、裂隙、层理等切割而形成的大块游离

岩块时,回柱后,岩块就会发生旋转,可能推倒支架而发生冒顶。

(2)、措施

A. 回拆最后一根吃劲柱子时,可以先在上下各打一根临时替柱,

再进行回拆

B. 为了防止顶板中游离岩块旋转,要加强顶板观测工作,记载大

块岩块的位置及尺寸;在大岩块范围内用木垛加强支护;当大块岩块沿工作面走向的长度超过一次放顶步距时,在大岩块的范围内要延长控顶距;并及时采取临时支护直至大岩块完全处于放顶线之外时,方可拆除临时支护。

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使用切顶墩柱。

4、地质破碎带处的局部冒顶

(1)、原因:遇断层时,破断岩块可能顺断层面下滑,从而推倒

支架。

(2)、措施:在断层两侧加强木垛,并迎着岩块下滑的方向支架

戗棚、戗柱。

总之,局部冒顶虽然一次伤亡人数少,但发生的总数多,又容易被忽略,是顶板管理中的大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