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来源:锐游网
实习七 2012.10.26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第一章 引言

该图为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最高点区内的青岩顶,海拔445m,最低点在区内北部及南部、南偏西方向,河谷两岸地区,标高为100m—200m左右。相对高差为335m左右。

区内有独立山峰5个,清岩顶最高山峰,其次为暮云岭,再次为3个无名山峰;山峰相对高差在50m—150m之间。 区内有河谷3条,北部河流河谷较为陡峭,延伸约为800m左右,河谷源头具有南西→北东和南东→北西冲沟各1条,呈“Y”字形分布,主河谷流向自南西→北东,在流出山区后分叉成为2条河流,流向与源头冲

沟流向相似,沟口发育有第四系洪积扇沉积;南西方向河流,主河谷延伸为2500m左右,上游具有南西→北东向冲沟一条,主河道流向,自区内中部沿青岩顶山脉北西侧流向北东→南西,在青岩顶以西,以近90°直角转弯流向转为北西→南东方向;区内近正南方向也有河流发育,主河道延伸长度为1500m左右,上游具有北西→南东流向的冲沟1条,主河道流向自北东→转为近正南。 整体地形为一山两坡,南坡海拔高于北坡,北西方向与南坡,沟、豁发育较好。河谷延伸一般顺岩层走向沿两山之间的较低地带发育。区内没有人烟,交通不便。

第二章 地层分布、接触关系、构造形态 区内地层共出露有4系8统地层。分别为:奥陶系中统(O2)厚层石灰岩,石炭系下统(C1)粗中粒砂岩、底砾岩,石炭系

1

下统(C1)钙质灰岩及灰岩夹层,石炭系下统(C1)黑色页岩灰岩互层,石炭系中统(C)黑色页岩夹砂岩,石炭系中统(C)细粒泥质砂岩,侏罗系中统(J)粉沙质页岩、下部为砾岩,第四系(Qh)泥沙和砾石。 区内地层,除第四系与侏罗统(J)地层外,古生代地层均呈条带状新老相间分布;侏罗系中统(J)地层分布在工作区北部;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流发育之地。 从出露岩层时代分析判断可知,出露地层奥陶系中统(O2)与石炭系地层之间缺失上奥陶上统(O3)——志留系(S)、泥盆系(D)的地层,应该存在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具体接触类型尚待进一步分析之后才可确定。中石炭统(C)与中侏罗统(J)地层之间缺失,二叠系(P)、三叠系(T)、下侏罗统(J1)地层,据分析应该也为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侏罗统(J)与第

1

2

2 2

1

2

12

12

12

22

3

12

2

四纪(Qh)之间缺失中侏罗统(J2)——第三系的地层,据分析应该同样也是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因而该区存在三个不整合面,将该区分为四个构造层次。

区内第四系和侏罗系地层与地形等高线平行不相交,为水平岩层。其余古生代地层为受力发生变形的褶皱地层。

此区为褶皱发育地区,发育有较完整的向斜2个、背斜2个,不完整的向、背斜各2个。

所有褶皱轴面走向均为北东——南西向的短轴向斜与背斜。向、背斜组合类型为斜列式相间平行排列。褶皱倾伏或扬起端次级褶皱发育,呈指状分支分布,次级褶皱延伸不远,一般在500m——650m左右,随主褶皱倾伏或扬起,逐渐消失。

其中青岩顶向斜最为完整,以此为

例,描述于下:青岩顶向斜,位于该区中部

2

暮云岭背斜之南,南西方向扬起与无名河之西,向北东方向延伸至中部无名河主河道源头之东仰起,倾伏角南西方向12°左右,北东方向10°左右;长约4KM左右;核部在青岩顶一带出露石炭系(C)统地层,两翼依次为石炭系(C)统、石炭系(C)统、石炭系(C)统地层。在北东、南西枢纽倾伏处,有次级褶皱发育,延伸不远,次级褶皱长度为120m左右,随主褶皱倾伏逐渐消失。

褶皱形成时代,据不整合关系判断,应形成于石炭系(C2)统之后——侏罗系(J)统之前。

据地层产状关系分析,奥陶系(O2)统与石炭系(C1)统,产状一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中石炭统(C 2)与中侏罗统(J)地层之间,地层产状不一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侏罗统(J2)与第四纪(Qh)之间,产状近于一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

12

1

2

1

2

12

21

12

31

22

系。

第四章 地质发展简史

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该为浅海环境,从而形成奥陶系(O2)统的厚层石灰岩沉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海退开始,沉积间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的大量碎屑物质,海西旋回初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C)粗砂岩、底砾岩沉积岩层;自石炭纪(C1)—(C2)开始,地壳小幅震荡,该区的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转换,从而使其岩性,在浅海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升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的影响,此区在受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的造山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形态,其后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

2

2

1

1

层沉积间断;燕山旋回早期,此区北部下降形成局部山间凹陷,沉积少量的中侏罗统(J2)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此后此区再未遭受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陆相近水平沉积,只发育在沟谷侵蚀的局部地区。

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从而形成今天的构造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

1

教师:long ling

2010.10.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